「如果孩子彈琴彈得好就得到表揚,彈不好就會挨打,那麼鋼琴這個原本美好的事情在他的內心深處就是分裂而混亂的。」
問:我的女兒6歲,從4歲開始彈鋼琴。剛開始的時候還好,她練琴比較主動,我們也常表揚她。可隨著曲調的難度加大,她越來越不願意練琴。只要跟她說練琴的時間到了,她就一副不開心的樣子。有時候彈得不好,只要我一說她,她就開始掉眼淚,甚至乾脆就不彈了。為這事,我們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哄也哄過,但都沒什麼效果。問起周圍的朋友,都說練琴是個苦差事,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沒因為練琴挨過罵的。請問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自覺地堅持下去?
講在前面的故事
火圈的那邊有小魚
海洋館裡的馴獸員在訓練海豹鑽火圈的時候是這樣做的:他們在海豹前面擺一個火圈,用手中的教鞭敲打地面,命令海豹往過跳。每次當它跳過去時,就會給它一條小魚吃。但是如果它跳不過去呢?馴獸員真的會打它嗎?不打,從來就不會打!
馴獸員說,假設我因為叫它鑽火圈而打了它,它就永遠不會跳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挨了打,它就會把鑽火圈這件事和痛苦的體驗連在一起。
一個是鑽火圈有可能會挨打,另一個是鑽過火圈去就會吃到魚,哪種情況會讓它更願意去鑽呢?當然是能吃到小魚的情況!
回應
要讓一個孩子喜歡彈琴的唯一辦法就是,當他彈琴的時候,整個家庭呈現出分享、喜悅的氣氛。可以告訴孩子,當你彈琴的時候,爸爸媽媽特別開心,你的琴聲給我們帶來了快樂。
我們若想讓孩子堅持做某件事,就一定要從中找到積極的層面。比如想讓孩子學習好,在他學習的時候,就要讓整個家裡呈現出令人感到舒服的氛圍。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去上學,老師常常批評他,同學都瞧不起他,他會怎樣?他會害怕,進學校腿就打顫。但是,如果老師特喜歡他,把他當成一個寶,同學也把他當成一個學習的榜樣。他又會怎樣?他上學的時候一定會箭步如飛。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家長,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們在做什麼?他們會站在旁邊:「你坐端正了!」「你的眼睛為什麼斜著?」「你寫字的姿勢為什麼不能端正一點兒?」「看你,作業還沒寫完就想著玩,你就不能專心一點兒?!」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停地被父母說來說去,滿耳朵灌的都是負面的評價,他是不可能有一個喜歡學習、自覺學習的好心情的。彈琴也一樣,如果我們總去說你這兒彈得不好,那兒彈得不對,你怎麼一點兒長進也沒有,孩子只會離鋼琴越來越遠。因此,我們不要老關注孩子彈得不好的地方,而應該強調孩子彈琴給大家帶來的享受。
當然,所謂積極的態度,也不見得是多誇獎。無條件的誇獎,只適用於孩子5歲以前。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對孩子說:「寶貝,你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小公主。」「看,我的兒子是天下最英俊的小帥哥。」因為那個時候的孩子沒有是非覺察的能力,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此時的誇獎對鼓勵孩子積極的行為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他要接受社會概念的調整,更客觀地評價自己。這時候如果還是過度地誇獎,孩子會產生疑惑,如果再大一些,他甚至會反駁你:「你瞎說,我根本沒有那麼好!」 許多家長不明白這一點,以為誇獎是萬能藥,但實際上,這一招用著用著就不靈了。
其實,讓孩子有快樂的體驗,除了口頭的誇獎之外,我們還可以做很多事,哪怕是給他端去一杯牛奶。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就是,表揚的另一方並不一定對應著懲罰。孩子每次彈琴的時候,我們表現得很開心,但是他不彈的時候,我們也不要說什麼。總之,不在彈琴的問題上處罰他。如果他彈得好,你就表揚他,彈不好就打他,他內心就會產生混亂,鋼琴在他心裡面是分裂的。這樣,在彈琴的時候,他的積極性和創意就會被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