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而對中國的現代歷程造成最大影響的人就是鄧小平。如果對鄧小平的人生和事業進行深入分析,就不難揭示近年來塑造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在六四23週年之際,臺灣的天下文化推出了美國漢學家 著名學者傅高義,歷經10年研究撰寫的新書《鄧小平改變中國》的中文譯本。作者指出,鄧小平深刻影響了當代中國和世界歷史的走向,而解讀鄧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為邏輯,即可解讀當代中國、解讀個人命運背後的歷史迷局。
作者對鄧小平的一個基本評價是:被毛澤東形容為「棉裡藏針」的鄧小平,是中國在二十世紀晚期劇烈轉變的主要推手。他在文革十年浩劫後,終結毛澤東神話,鬆綁僵化已久的經濟社會政策,開放對西方的貿易往來,「摸著石頭過河」最終讓一部分的中國人先富起來。然而他也沒有忘了鞏固共產黨權威,最受人責難的就是1989年6月,下令鎮壓天安門廣場示威群眾。
歷經三起三落終至攀上權力顛峰的五十年裡,他屢遭清算整肅,甚至放逐,最後在1978至1989年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1992年再度復出。當鄧小平大權在握,他看到中國半世紀來足堪創造性破壞的機會,便毫不猶豫抓住這機會,建立新經濟體制。
在這本向西方讀者介紹鄧小平的書中,作者指出,想瞭解現代中國就一定要認識--鄧小平時代。
本書作者傅高義(Ezra F. Vogel),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前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及亞洲中心主任,也是著名的中國專家。他精通中日文,1979年出版暢銷書《日本第一》,轟動東西方。2000年傅高義自哈佛退休後,傾十年心力撰述《鄧小平改變中國》(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英文版在2011年出版後,即獲「獎勵探討全球事務的作家與學者」的「吉爾伯圖書獎」。(Lionel Gelber Prize),《經濟學人》曾讚此獎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非文學類著作獎。作者還曾著有《廣東改革》、《躍升中的四小龍》等書。
《鄧小平改變中國》一書共分為鄧小平的背景和經歷,曲折的掌權之路--1969-1977,開創鄧小平時代--1978-1980,以及鄧小平時代--1978-1989,鄧小平時代的挑戰--1989-1992,鄧小平時代的終曲:南巡和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幾大部分。其中,在鄧小平時代--1978-1989一章中,作者著重闡述鄧小平的治國術,廣東和福建的試驗,經濟調整和農村改革,加快經濟發展與開放和一國兩制以及為軍事現代化做準備。而在「鄧小平時代的挑戰--1989-1992」中,作者則是以大量歷史資料,回顧北京之春天安門悲劇。
本書第第二十一章「天安門悲劇」中,專有一節,談到鄧小平在六四中的作用。作者指出, 沒有證據表明鄧小平在決定向天安門派出武裝部隊時有任何遲疑。六月三日凌晨兩點五十分,他命令遲浩田「採取一切手段」恢復秩序。當時人在北京的西方學者、眼光獨到的墨寧(Melanie Manion)解釋了鄧小平的理由:「即使為了控制騷亂而在六月三日清空街道,也極有可能無法結束抗議運動。…… 抗議者只會暫時撤退,然後又會累積更大的力量。…… 六月四日動用武力,確實立刻一勞永逸地結束了這場運動。」
據鄧小平的家人說,不管鄧小平受到多少批評,他從未懷疑自己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
很多觀察者看到五月底廣場上的人愈來愈少,認為不使用暴力清空廣場也是可能的。但鄧小平不僅擔心廣場上的學生,而且擔心國家權威的普遍弱化,他斷定為了恢復政府的權威,必須採取強硬行動。
作者指出,此時距蘇聯瓦解還有兩年,但是鄧小平在一九八九年就堅信,蘇聯和東歐領導人沒有為維護黨和國家的權力做出足夠的努力。在波蘭,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的圓桌會議使團結工聯取得政治控制權,將總統一職改為由選舉方式產生,隨後便是共產產黨的解散。巧合的是,波蘭定於六月四日舉行大選,而中國軍隊則在這一天佔領天安門廣場。曾在蘇聯留學的江澤民後來讚揚鄧小平行動果斷,使中國沒有像蘇聯那樣分崩離析。
作者形容:總數大約十五萬人的部隊已經在京郊集結待命。他們大多數是乘火車來的,但也有一些士兵是在六月一日乘十架飛機從更遙遠的成都和廣州抵達北京。為了預防需要更多的軍隊,廣州機場從五月三十一日開始有六天沒有售票。據書中描寫:在鎮壓過程中,軍隊的戰略家為了不使道路被封堵,早在五月二十六日就派出小隊士兵滲透到北京市內。保密是關鍵。有些部隊乘坐的是沒有標記的卡車,武器也藏了起來。有些部隊為避免受到注意,穿著便裝步行或騎自行車三五成群地進城。有些士兵守在交通要道附近,戴著墨鏡,穿得像是地痞流氓。還有些人被允許穿著軍裝,但扮成外出進行常規跑步訓練的樣子。幾天內,他們不斷以小規模分頭進城,但在六月二日即星期五,進城士兵的數量增加了。尤其是一大批士兵逐漸集結到天安門廣場以西約四英里的軍事博物館,這裡將成為部隊和裝備的重要集結地之一。很多受過特訓的部隊也開始通過地下通道到達天安門廣場旁邊的人民大會堂內,他們將以訓練有素的方式幫助天安門清場。還有一些穿便裝的士兵佈置在全市一些重要地點,負責提供有關道路封鎖狀況和示威者動態的情報。
作者指出:軍隊來自七大軍區中的五個,不過所有軍區司令員都表示贊成動用軍隊控制廣場,因此並不存在某軍區事後反對鎮壓學生的風險。無論結果好壞,他們都在一條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