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11日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舉辦的「世界保育大會」上,首次名列100個面臨高度滅絕危機的物種。
這些物種裡,很多都對人類沒什麼用處:不能吃、不能藥用或任何其他用途,它們只是和其他生命一起活在地球上。編輯這項清單的科學家表示,人類必須決定是要保留它們的生命,或者讓它們靜靜地消失。
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的8000多位科學家,共同辨別出100種地球上嚴重受威脅的動物、植物和真菌。研究人員將這份報告集結成書——《無價之寶或一文不值?》,由倫敦動物學會(ZSL)和IUCN在9月11日的世界保育大會發表。IUCN也負責編撰具權威性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有些瀕危物種的名稱已經很少耳聞,它們是扁鮫、自殺棕櫚、黑嘴端鳳頭燕鷗、海南長臂猿、越南獅鼻猴、狨毛原狐猴、阿拉比卡薔薇、金尾象鼩。即便過去因為普遍而被命名為「普通鋸鮫」的魚種,現在也名列嚴重極危物種。
ZSL的布特切爾(Ellen Butcher)是該報告的作者之一,他表示,「所有名列的物種都是特殊且無可取代,一旦消失,再多的錢也無法挽回。然而,如果我們立即採取行動,也就給它們一個生存奮鬥的機會。但這需要社會共同支持‘所有物種本來就有生存權’的道德和倫理信念。」
報告共同作者、 ZSL保育主任貝利(Jonathan Baillie)也表示,「目前慈善團體和保育運動越來越傾向‘大自然能為我們做什麼’的策略,因此根據物種和野外棲息地能為人類提供什麼服務,來評量其重要與否。」「這種態度讓拯救嚴重瀕危物種的保育人士處境更加艱困,我們必須做出重要的道德與倫理抉擇:這些物種是否有生存權,以及我們是否有權讓它們滅絕?」
英國皇室威廉王子在書中表示:「這本書不只告訴我們哪些物種瀕臨絕種,還指出如何拯救它們,它也挑戰我們為未來世代保留無價自然資源的意願。」
以下是幾種名列極危物種的哺乳動物:
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曾經分布最廣的亞洲犀牛,由於偷獵犀牛角用於傳統療法,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罕見哺乳動物。一支犀牛角在黑市可以賣到三萬美元。在印尼爪哇西部烏戎庫隆國家公園裡的一個野生族群,只剩40只。第二個族群原本在越南的吉仙國家公園,但在2011年已證實絕跡。
蘇門答臘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在馬來西亞的沙巴、沙勞越和馬來半島,以及印尼的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只剩不到250只成年個體存活。人類為了傳統療法,盜獵它們的角。要拯救這個物種需要擴大並加強反盜獵計畫,以及持續進行人工繁殖。
武廣牛(Pseudoryx nghetinhensis):武廣牛是罕見的哺乳動物,有「亞洲麒麟」之稱。它是牛與山羊的近親,只生活在越南和寮國交界的安南山脈,一般認定只剩幾十隻存活。曾有一位科學家在野外發現武廣牛。
三趾樹懶(Bradypus pygmaeus):目前只有500只小型三趾樹懶,生存在巴拿馬海岸外的埃斯庫多島。
紅冠樹鼠(Santamartamys rufodorsalis):1996年評定為易危物種,目前只剩兩個標本,來自哥倫比亞東北部勝塔瑪爾塔的內華達山脈裡的光禿森林。
納爾遜小耳鼩(Cryptotis nelsoni):1894年在墨西哥維拉克路茲的聖馬丁火山斜坡上,發現該物種。因為沒有後續記錄,一度被認定絕跡,直到2004年在相同地方又發現其身影。
亨氏狷羚(Beatragus hunteri):1979年在肯亞約有1萬6000只,但是1985年的一場乾旱後,只剩2000只。1979年索瑪利亞約有2000只,現在如果還有,應該也所剩無幾了。
北方蛛猴(Brachyteles hypoxanthus):在巴西東南部的大西洋沿岸森林,剩不到1000只該種靈長類動物。
100種嚴重瀕危的物種清單,也包括鳥、青蛙、蛇、魚、龜、蝴蝶和其他昆蟲,以及植物和真菌。
提出這份清單的科學家表示,物種的消失主要是人類造成的,不過假如我們投入拯救物種的工作,絕大部分的滅絕都是可以避免的。
他們指出保育行動已經拯救諸如普式野馬(Equus ferus)和座頭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等極危物種。貝利表示,「如果我們認定這些物種是無價之寶,現在正是保育團體、政府和企業開始行動的時機,也是像未來世代表示我們對所有生命的尊重。」
國際保育協會主席米特梅耶爾(Russell Mittermeier)在書中表示,拯救這些物種也是拯救整個地球。他說:「保育始於保護物種,特別是那些瀕臨絕跡的物種,而持續重視物種的保育,也是確保我們生存星球長期生機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