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今年中秋節前,北京、廣州等全國各不會城市都出現了大規模的交通擁堵。逢節必堵,中秋節尤其堵,早已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奇景之一。對廣大市民而言,「要麼被堵在路上,要麼前往被堵的路上」。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拷問的是,是什麼導致了「全年最堵周」?
數年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曾稱:「中秋節前北京堵車很嚴重,都是送月餅的。」這番話可與北京的哥的判斷相互印證。各地的出租車司機們紛紛現身媒體抱怨:「你知道我這幾天拉了多少個提著月餅上各單位的活嗎?」而且無論專家還是高速公路收費人員,對此都有一個明確的判斷,那就是過節「拜神」的人太多。為防止「節日腐敗」,每逢節日前夕各地都會下發「七個禁止、八個一律」之類的文件,明文禁止大吃大喝和收受賄賂。年年如是,今又如是。「節日腐敗」為何久治難絕?
在「最堵周」裡讀懂「送禮經濟學」
逢年過節千里迢迢地奔波去「送禮」,已經成為官場的明規則。據說因為需要送禮的對象不少,一些單位甚至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每人按區域、單位劃分「責任田」。其實說白了,節日只不過是為某些人大搞腐敗、「跑部錢進」提供了一個載體和藉口罷了。這也難怪但凡權力集中的地方,逢年過節都有形形色色的「送禮車」蜂擁而至,那些忙著送禮的人,像蝗蟲一樣堵塞著交通、刺痛著老百姓的雙眼。甚至一度讓城市交通陷入癱瘓。
如今「買官賣官」之風如今愈演愈烈。正所謂「不跑不送,原地不動,只跑不送,平級調動。」這十六字訣已成了不少領導幹部的「陞官秘笈」。但要跑要送,必須找個理由,於是節日便成了他們「買官賣官」的「黃金週」。一到過節,就成了各種拉關係、鋪路子、開後門、行賄受賄的「最佳時機」。該「時機」一到,他們就假借「慰問」、「拜年」等名義,冠冕堂皇地向某些掌權者行賄送禮,爭取為來年的「位置」、「票子」打下堅實基礎。
有心理學家也曾經作過這樣的測試:人的慾望極易在逢年過節之時膨脹,被人輕易打開缺口。對此,《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評論說,中國超過八成的腐敗事件先是從節日送禮開始的,一些平時謹慎的官員在愉快的過節氣氛中會放鬆警覺,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滑入深淵,在中國,送禮不僅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流行傳統,也是商業接觸的傳統,不過也為賄賂提供了理想的藉口。誰會質疑節日送禮呢?
因送禮而浪費的巨大社會資源
自然,想陞官要送禮,學生要給老師送禮,商人要給官員送禮,病人要給醫生送禮,當事人要給法官送禮;上學要送禮,找工作還要送禮,找醫生看病開刀還要送禮,方方面面都要給官員送禮,這樣的送禮往往是來而不往。政府及相關部門呢,大約也沒有閑著,都在「跑部錢進」。這讓正常的生產經營、正經的公共服務可以為之暫歇,一切的活動安排圍繞著送禮這個中心展開。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禮來,天下攘攘皆為禮往」。
如今送禮已經從一種必要的人情調節劑變成沈重的人情債務。數目龐大的禮品金額中,多少是發自內心的迎來送往?多少是揹負了人情、面子和利益?不客氣地說,此項開支大約正如CPI的猛漲一樣,正在成為中國公民的一大負擔。而背離實際需求的禮品回購現象反映出「買的人不用,用的人不買,多出來要賣」。在經濟學家的眼裡,這是消費者被商家誘導購物從而過度消費的現象,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浪費。
資源的無謂浪費也許還只是小的方面。從宏觀上講,過度送禮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對社會良性供求關係進行了顛覆。在這個購買鏈中間,出現了隱性交易的成交量大於顯性交易的情況。一次送禮,顯性的交易貨物是一盒月餅(或者裡面藏著金錶、手機),一個飯局,然而隱性的交易物,卻往往在這些之外,可能是一個職位、一份合同、一次升遷,或者是那些無形的東西,比如老師的更多照顧和偏愛,醫生手術時的更加小心謹慎。
因送禮腐敗而毀掉的節日
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也深知「來而不往非禮也」。其實親朋好友、熟人同事節日互贈禮品、互相走動,本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但今天,「禮」的概念似乎沒了多少「禮節」的純粹,被物化成了「禮品」、「禮金」、「大禮」,原本平等溫情的人際交往手段,也被異化成了交易。尤其中秋佳節這樣一個「大眾社交季」,被部分官員用黃金月餅、鑽石月餅、高檔菸酒演繹成了一場「大眾送禮季」。送禮者內心淒苦,還得強裝笑顏,收禮者內心忐忑,還得故作清廉。
一個全家團聚的節日,被演繹成了一個製造腐敗的狂歡夜,這是一個國家的恥辱,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送禮浪潮導致交通堵塞,物價上漲,恐怕只有在中國才會出現這樣的「官民互動」奇觀,而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這樣的推波助瀾者,社會風氣必然出現惡性循環,把一個萬家團聚的節日搞得烏煙瘴氣,充滿銅臭味,社會如果沒有足夠的反省,必然毀了這個節日,毀了人際互信,毀了人與人之間特別是官民之間、上下級之間僅有的一絲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