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家劉勃麟因其「隱形人」作品而世界聞名。如今,他再次攜帶其令人驚訝的「隱形人」作品歸來,但這一次,要找出這個「隱形人」比以往都更加困難。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0日報導,劉勃麟最近在紐約藝萊畫廊舉辦了作品展,展示了他融入到玩具架、果蔬及雜誌攤等背景中的情景。
報導稱,每一幅圖片是花費了數小時進行艱苦工作而形成的。因為每一次都不得不花上10個小時來進行塗畫,以使劉勃麟能完全融入到背景中。現年40歲的劉勃麟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完美到路人常常經過他時都不曾注意到他在那裡,除非他動一下。
最近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中收集了一些他迄今為止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在其中一張作品中,他極力「消失」在一面由移動手機做成的牆壁中;還有一張圖片中,他站在一處港口,背景則是一艘巨大的海軍艦艇。
創作的最初的源泉是什麼?最初是怎麼出現這個想法的?
答:在研究所畢業以後我經歷了一段沒有工作,沒有家庭,沒有關愛,沒有收入,沒有感情的四年,我在這幾年裡我感覺自己就像是被社會拋棄一樣,沒有社會裏的位置,我在環境裡可有可無,這是我情感的內因。
導火線是2005年11月16日當時號稱亞洲最大的藝術家聚居地「索家村國際藝術營」被城管強行拆除。我作為在場的藝術家,開始做了一系列城市迷彩作品,用來表達對政府暴行的反抗,我用我的行為作品來表現藝術家的不受保護的地位和藝術創作的惡劣環境。
為什麼選擇這些城市的場景作為您作品的背景?對您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答:在我們有著共產主義理想的中國社會,在他的邏輯裡必須要有一些大字出現,來告訴和清洗大眾的大腦「我們需要的人是什麼樣子」。比如:牆體上會有統一思想,宣傳教育這樣的大字,這其實就是來愚弄大眾的方法, 最終的得益者是確定這些標語的人。
我的身體選擇這樣的牆面做隱身和被消失,這時候不是我和背景牆的關係,其實是我作為個體和這些以愚弄大眾的標語的關係。在中國我們對這樣的口號大都見怪不怪習以為常,我想用我的作品提示人們多考慮自己生活的環境。
選擇這些場景之前有什麼特殊的篩選過程嗎?
答:我的作品在某一方面在記錄中國的社會發展歷程,在文革期間的一些標語以及習慣到現在我們還是在沿用。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思考是我的作品的關注點,我其實在詢問:我們的社會怎麼會發展這樣?我們以後該如何反思我們現在面對的社會?我們的問題在哪裡?我們的社會該往哪裡去?
如何感受把自己當作一張空白的畫布?
答:在實施作品的時候採 取不動的姿勢,我有助手來幫我完成在身體上的彩繪,他們會盡力幫我把我的身體畫的的背景是一樣的顏色,最後由照相機記錄下來,我是靠堅強的意志來讓自己堅 持的。在做城市迷彩作品的先期,我其實很享受這種過程,對自己命運的抗爭或許在那一刻凝結在我必須站立住、必須堅持的信念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