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民幣發行量有多少?如果不是業內人士,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大都回答不出具體的數額。日前,21世紀網的一篇報導引述央行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M2(廣義貨幣,即一個經濟體內的流通中現金、支票存款、儲蓄存款和政府債券的總和)餘額已達到97.42萬億元。
單純地看這個數據,可能還是沒有什麼感覺,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中國近百萬億元的M2餘額,在世界各國中名列第一,並且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很顯然,這是一個讓人不安的記錄。
本輪金融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要貨幣發行國都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以搶救其本國陷入困境中的經濟。但是,由於這種以「加印貨幣」為特徵的量化寬鬆會直接導致流動性氾濫,容易催生通貨膨脹,因此各國對此的使用總體來說還是比較謹慎的。
但儘管如此,由於美國等西方的國家的貨幣已經實現全球通兌,因此它們推行的量化寬鬆勢必會影響到全球,其流動性氾濫的後果會波及其他國家,因此這種量化寬鬆政策被視為不負責任的自私行為而受到各國批評。
以中國來說,對於近幾年出現的通貨膨脹,主流輿論認為主要是由全球流動性氾濫所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這種說法也曾經得到認可。其實仔細一想,在中國仍然對外匯進出實行管制的當下環境,外匯對中國國內經濟運行能夠發揮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導致國內出現通脹的真正原因,只能是國內貨幣的嚴重超發。而且,由於中國的貨幣不像美元那樣在全球流通,因此超發所產生的影響基本上都只能在國內循環。
一般地說,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廣義貨幣,應該與其經濟總量大致平衡。我國2012年底的GDP總量是51.91萬億元,拿這個數據與同時期廣義貨幣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的廣義貨幣與經濟總量的比例高達1.88倍,這意味著目前我國每1.88元人民幣的實際價值只有1元,其中的0.88元基本上是泡沫。當然,在計算貨幣實際價值時並不需要這樣死板,但如果兩者產生較大的差距,那就意味著貨幣超發已經十分嚴重,而它對民眾生活自然將產生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
資料表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最近幾年,正是我國貨幣超發越來越猛烈的時期,廣義貨幣存量直線上升,2008年的時候還排不上全球前三名,但這麼幾年下來,卻把原來的貨幣發行大國美國都遠遠地甩到了後面。即使是在執行從緊貨幣政策的2012年,貨幣超發的步子仍然沒有停下來,反而創出新高。這一年中國新增廣義貨幣達到12.26萬億元,佔全球新增廣義貨幣量的比例高達46.7%。
由於貨幣發行涉及相當專業的學問,因此對於一般老百姓來說,貨幣超發與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存在什麼樣的關係,並不是人人明白。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就在超發氾濫的最近幾年,物價出現了大幅上升,CPI漲幅最高時曾經達到6%以上。當然,去年的CPI降到了3%左右,甚至一度降到3%以下,似乎物價已經有所回落。
但是,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就在CPI回落的同時,與民眾生活悉悉相關的副食品的價格卻一直在上升,就副食品中的大宗消費品來說,無論是蔬菜還是豬肉,其價格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對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應該有切身體會,即使是平常不到菜場裡去的年輕白領,但他們每天消費的盒飯,由於副食品價格的上升,其價格也不得不水漲船高。
令人感到詭異的是,去年以來,副食品的價格不斷攀高,而CPI則在低處徘徊,這只能說明,目前的CPI由於在採樣和權重設計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已經失真,它不能準確反映百姓對當前物價走勢的實際情況。而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答案是唯一的,這就是超發的貨幣在不斷地稀釋貨幣應該體現的價值,導致其出現貶值,老百姓得到的收入雖然控制在自己的口袋裡,但國家通過超發所形成的貨幣貶值,將老百姓的手裡的錢不斷地「偷」去了。
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這些超發的貨幣究竟流到了哪裡去?一個清晰的事實是,最近幾年,由於經濟增速的減緩,企業效益下降,民眾的收入也難以提高甚至有所下降,但政府的財政收入卻在逐年穩步提高,每一年的財政收入增幅不僅遠遠高過GDP,更是把民眾收入的增幅遠遠甩在後面。
由此可見,超發貨幣大量流入了政府腰包,它的一個直接結果便是政府可以隨意動用錢袋子,來實現擴大投資保證經濟增速保持在預期水平的目標,完成其政績上的需求。但是,通過對超發貨幣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政績的完成,其實是以貨幣貶值、老百姓財富縮水為條件的。
在去年召開的十八大上,黨中央提出了一個鼓舞人心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我國GDP和居民收入翻番。儘管現在GDP增速已有所下降,但已經有很多專家樂觀預計,實現GDP翻番並不是很難。至於居民收入翻番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要讓社會財富分配向工薪階層傾斜,如果這個目標達到了,那麼,在GDP翻番以後,大部分普通居民就能夠實現收入翻番。
但是,貨幣超發的現實卻提醒我們,如果政府繼續大力開動印鈔機,即使收入分配改革難以推進,目前以高懸的基尼係數為標誌的貧富差距依然存在,要實現收入翻番目標,也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只是這樣的收入翻番對於民眾來說毫無意義。
中央已經提出了GDP增長必須是有質量增長的口號,同樣的道理,居民收入增長也必須是有質量的增長,甚至衡量GDP增長是否有質量的標誌就是居民收入增長是否有質量。否則,即使民眾的錢包即使鼓了起來,也會被由貨幣超發所帶來的通貨膨脹所對沖掉,數字的增加不過是一場遊戲,民眾的生活支出大幅提高,必然導致其實際的生活質量下降。
因此,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提高對貨幣超發危害性的認識,以有效的制度來管制起政府的印鈔機。在這方面,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美國國會對政府每一次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的激烈博弈,正是通過這種毫不客氣的博弈甚至爭吵,歐巴馬政府每一次推出的QE(量化寬鬆)政策都被限制在可控範圍內,而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也常年保持在低水平,即使是在金融危機惡性發作的最近幾年,美元的實際購買力仍然保持在大體平衡的水平。
相比之下,中國政府開動印鈔機實在是太方便了一點,而這種缺乏制度約束的貨幣發行機制對國計民生的危害,已經十分清楚地顯示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