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方式之一,是指幼兒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屬於自己的財富、權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給別人,讓別人共享,它的對立面是獨佔、獨享、多佔。分享意識與分享行為的培養,對幼兒社會性發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義重大。
一、影響分享行為的因素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運算階段(7歲以前)。這時的兒童以自我為中心,他們關於親社會問題的思考通常是以享樂主義為原則,為自我服務的。第二階段是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的自我中心減少了,學會了角色扮演技能,開始把別人的合理需要當作親社會行為的主要依據。第三階段是形式運算階段。這時青少年開始理解並尊重抽象的親社會規則的意義,並將親社會行為指向更廣泛的人。處於前運算階段的幼兒的分享行為受以下因素影響。
一是父母教養方式。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幼兒經常因父母、老師獎勵親社會行為而學會分享和幫助他人。在親社會行為的社會化過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對親社會反應的強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關於撫養幼兒的研究表明,溫和養育型的父母趨向撫養利他幼兒,父母與幼兒的溫和養育關係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環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兒童生活環境的優化,但由於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遷就、忍讓及不良的教養態度,都對分享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使其獨佔慾望膨脹,難以產生分享行為。三是幼兒自身心理因素。幼兒自我意識形成較早,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於較低階段,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為標準,易與同伴發生衝突。同時受認知水平的影響,缺少分享認知。四是物質條件。以玩具為例,物質匱乏年代客觀上使玩具成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兒由於物質條件的優越,不需要幾個人「分享」一個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養成自我中心意識,自己的東西誰也不能動,不利於分享意識的培養。
二、幼兒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培養
1.營造適宜的家庭環境
父母應讓幼兒從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氣氛裡,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方式上要多與孩子一起玩,陪他做遊戲,能如朋友般的交流,能傾聽他的聲音,分享他的喜怒哀樂。物質上不縱容也不小氣,能滿足他們的一些合理的要求,讓幼兒感覺到父母愛他,給他一個良好的心理預期。導向上要營造公平的環境,教育幼兒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關係,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同時支持幼兒與同伴分享。效果上要讓幼兒能從父母的反應中,看到分享行為的結果,感到分享行為帶來的快樂。
2.營造親密、信賴、和諧的幼兒園氛圍
不受任何拘束的心理環境更有利於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揮,因此教師應隨時以親切的語言、讚賞的目光、友善的態度與幼兒平等交往,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事,引導孩子去傾聽同伴的敘述。教師引導的話語,讚許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親切的點頭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舞,自覺的做出更多的分享行為。
3.為幼兒樹立分享的榜樣
愛模仿是幼兒的共同特點。幼兒的模仿對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書本、電視等媒介裡的主人翁。越是孩子喜愛的人,對孩子的影響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要帶頭孝敬,關心長輩,使先長者,先他人,後自己成為家庭關係的行為準則。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訴幼兒,讓其分享快樂與憂愁,學習讚賞別人和給予同情、理解。還有要讓孩子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教師之間的交往是幼兒同伴交往和發出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榜樣。教師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會給幼兒帶來溫情的氣氛,容易激發積極的親社會行為。要在幼兒同伴中樹立有分享行為的典範,讓其他幼兒學習,對有分享行為的幼兒做出積極評價和鼓勵,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學習的動機。有意識地引導分享意識較強的幼兒同分享意識較差的幼兒一起遊戲,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產生。
4.移情訓練法
霍夫曼對兒童移情及其與行為的研究表明,移情在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訓練法即培養幼兒理解和認識他人的情緒情感,並引導幼兒產生與別人情感、狀態相一致的情感共鳴的教育訓練。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緒,在此基礎上再教他們具體分享的方法、規則等,效果就會比較好。
5.給孩子創造分享的機會
父母要經常給孩子創造分享的實踐機會,讓孩子的分享行為得以練習。教師也應該利用幼兒園中的一切活動為幼兒創造分享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家長和教師應及時稱讚孩子的分享舉動,使孩子得到快慰的心理體驗,促使孩子分享行為的進一步發展。
6.建立良好的分享規則
一是平等分享。讓幼兒通過情感換位來體會,感受別人的心理,並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規則。二是共同分享。同一時間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幼兒自願組合,通過語言與行為的相互配合協調融洽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終使彼此的情感都獲得滿足。三是輪流分享。不同的時間內幼兒將分享物輪換使用,可以使幼兒在資源少的情況下順利分享,培養秩序意識。四是先賓後主的分享。這種分享有一定難度,可以引導幼兒採取換位思考的方法去展開,同時對幼兒表現出的先人後己的行為給予肯定,以強化幼兒類似行為。這有利於培養幼兒寬容忍耐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