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波士頓。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已經造成3人死亡,超過170人受傷。根據《紐約時報》的消息,美國總統歐巴馬和FBI已將事件正式定性為「恐怖主義」。在這場發生於大洋彼岸的悲劇面前,中國的民間輿論呈現怎樣的態勢?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郭巍青認為,事件折射出民間輿論場的兩大進步:第一,敏感地意識到,如果反恐議題再度升溫,「戰略層面上隱含的推論或對中國有利」;第二,由於「911」以來中國人目睹了太多暴力,人們的第一反應「不再是對他人的痛苦幸災樂禍」。郭老師的觀點印證了大多數人的心理,但依然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網民站了出來,對這場襲擊興奮異常,甚至還主動製造和傳播謠言。
波士頓馬拉松賽終點發生爆炸(看中國配圖)
首當其衝的是@染香。自從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後,該網友接連發出數條微博,直言「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系美國自編自導自演」,並貼出圖片,稱被炸斷雙腿的馬拉松運動員只是一名早已失去雙腿的美國士兵。同時,更聲稱不會為波士頓爆炸案的死傷者祈禱,並批評為之祈禱的中國人「其內心默認了美國人高人一等的價值觀,卻又不願意正視」,根本就是「人類的虛偽」。此外,更坦言在波士頓爆炸案中一死一傷的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替邪惡的美國買單了」。除了微博,相關的圖片和觀點更被發布在百度貼吧、天涯、新華論壇等平臺。
@染香的言論立馬掀起了軒然大波。知名意見領袖、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隨即進行了反擊,他通過微博拷問:「用他人悲劇造謠,人性何在?」,並貼出了包括傷者的主頁、美國媒體對傷者、家屬的採訪和傷情報告等的證據,駁斥所謂「美國自編自導自演」鬧劇的謠言,更呼籲網友進行轉發。截至到發稿時,該微博已被轉發超過13000次,並帶來近9000條評論。而據KCIS語義分析所得,「五毛」、「無下限」、「無恥」、「歪曲」、「捏造」等詞語佔了評論的大多數,痛斥謠言製造者的傾向明顯。也有普通網友將@染香所發的微博舉報為不實信息,在新浪微博的社區管理中心上,大量旁觀網友進行了投票,截止發稿時,超過84%的微博用戶投票認為@染香所發的消息為「不實消息」,更有大量網友評論,@染香的行徑不僅讓人噁心,「想吐」,更是網路推手藉助波士頓爆炸案來打造的一場「毫無人性的炒作」。
而凱迪社區也引發了一場論戰。網友@放壞水水發表主題貼《[原創]波士頓大爆炸誰幹的?》,坦言這場襲擊是美國政府為擺脫金融危機而製造的「脫困鬧劇」,並預言美國將在事後尋找替罪羔羊,再次發動戰爭,以拉高政府的支持率和促進軍工事業的發展,同時更直言大批安保和救護人員進場是為了「消滅證據」。此主題一出,立馬吸引了凱迪網友們的眼球,不足24小時就獲得了接近50000次的點擊和超過350條跟帖,但卻僅僅只有1個「贊同」。網友紛紛進行了譴責,有網友諷刺:美國矇騙了全世界,但唯獨騙不了樓主;更多網友則不留情面地痛罵:「樓主,你該吃藥了」、「五毛又出來嚇人了」、「混淆視聽、必遭天遣」……
除了製造謠言和拋出陰謀論外,也有相當數量的網友對襲擊案報以嘲笑和掌聲。新浪微博@發丘摸金中郎校尉在爆炸案發生後宣稱:「好啊!炸得好啊就是炸死的太少了」;@楊浦灰太狼也持相同的意見:「不管死的是誰,只要是美國發生爆炸,我都開心!」;@CHINA小波則喊道:「活該!才死兩個,太少了,就是美國全部炸掉了才好了」……
據KCIS觀察,類似的言論不在少數,但和十二年前的「911」恐怖襲擊案相比,幸災樂禍的聲音大為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對恐怖主義的譴責、對死傷者的祝願,以及對冷漠嘲諷者的反擊之聲。意見領袖、公共知識份子@五嶽散人毫不客氣地抨擊那班「歡呼雀躍於美國人遭到打擊」的人是「傻X」,並指出「恐怖主義無論其目的多正確,傷害平民就是邪惡的。而支持這種行為的人,基本是沒有人性的」。率先揭露畢節流浪兒童案的媒體人李元龍也在凱迪社區發出拷問:「到了今天,還是有很多中國人對美國遭受的恐怖襲擊幸災樂禍。我還是想不透:同樣吃五穀雜糧,這頭腦裡裝的玩意,差別怎麼這樣大呢?」而認證為《秦香蓮》編劇的網友@xisoprano道出了不少網友的心聲:911那時,「大家眉眼間喜形於色,很有點幸災樂禍的意思」,感覺美帝國出大事了。現在「波士頓爆炸案,微博滿屏都點著蠟燭……體制的紙殼,不可能永遠包住國民心中人性的火」。隨後,當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確認有中國留學生在爆炸案中遇難後,更多的名人大V,包括李承鵬、易建聯、王仕鵬、李元偉、劉春……還有一眾官微,如《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廣州日報》、新華網、武漢教育電視臺等,與廣大網友共同為死傷同胞和受害者們點起蠟燭,送上祝福,一起構成了民間輿論場的主旋律。
如何對待生命?根據新華社報導,部分參加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的選手到達終點後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奔向醫院為傷者獻血。而搜索引擎谷歌也開放免費的尋人服務,讓人們第一時間獲悉波士頓親友的狀況。平心而論的,我們不奢求國民越洋獻血,不要求每一個人都為美利堅和波士頓祈禱,也不強求百度、搜搜等開設類似的尋人服務,但我們在圍觀議論的同時,能否少一些幸災樂禍和散播謠言?因為正如網友@閱讀社會所言:「生命的尊嚴,跨越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