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夕,街頭上的緊張氣氛。(資料圖片/看中國配圖)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帝國的解體可以說是人類二十世紀最大的事件。所以這麼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蘇聯帝國的解體,標誌著人類二十世紀最大的運動——共產主義運動——從理論到實踐都徹底破產;其二,則是因為蘇聯的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也從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解脫出來,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的和平因此初見端倪。
蘇聯帝國當時對人類和平的威脅,我們或許可以從它當時的軍費開支上看出來。一九六〇年蘇聯的軍費開支相當於360億美元,當時絕大部分用於兵員和常規武器,到一九七〇年,蘇聯的軍費開支已達700億美元,主要是用於發展導彈和核武器。據美國斯坦福研究所估計,一九七〇年蘇聯軍費開支達743億美元,相當於同年美國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九十。如把軍事「科研和發展」費用算在內,實際軍費開支將達905億美元,約佔該年度蘇聯財政支出總額的一半。蘇聯物理學家薩哈羅夫也曾公開表示,一九六九年蘇聯的軍費開支即達800億盧布。即使按一九七〇年蘇聯的軍費開支為七百億美元計算,它佔蘇聯當年的物質生產淨值即不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收入3215億美元的21.4%,佔整個財政支出1675億美元的42%;蘇聯平均每人一年的軍費負擔約三百美元,佔當年每人平均的國民收入1313美元的23%。由於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的一半左右,而每年的軍費同美國接近甚至超過,因此,它的軍費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或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無疑都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冠軍」。1989年6月的第一次人代會上,蘇聯官方破天荒的承認之前公布的國防開支僅是軍隊的日常維持費用,1989年的國防開支為773億盧布(約為1300億美元,不包括70億美元的軍事宇航部分),佔國民生產總值的8.5%,佔國民收入的12.1%,1990年公布的軍費為709.76億盧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7.5%和國民收入的11%。雖然這個數字的可信性值得懷疑(一般認為應在2100億美元左右),但國際輿論傾向於認為它是比較符合實際的。就一般認為,蘇聯軍費應該保持在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5∼17%之間。比重如此之大,以至於在60年代中期,蘇聯的戰略武器系統還遠遠落後於美國,而到70年代末,蘇聯在核武器總量、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戰略導彈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上都超過了美國。然而,正是因為軍費的無節制增長,拖累了蘇聯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與美國所謂「星球大戰計畫」(實際上是騙局)的誘導下,蘇聯經濟終於崩潰,最後導致了蘇聯解體。
有鑒於此,解體後繼承了蘇聯絕大部分軍事遺產的俄羅斯在國際社會(尤其是歐美國家)支持下,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計畫。首先是壓縮軍隊規模。從1992年到1996年,俄軍從250萬人裁減到170萬人;1997年到1999年,俄軍再次大裁減至124萬人。2008年開始,俄羅斯再次裁軍,在2012年,俄羅斯武裝力量的人數將從現在的124萬減少到100萬,比先前的計畫提前了4年。解體前蘇聯有五萬多坦克,而裁減後只有3000輛!陸軍中,唯一水平還能穩中有升的,是空降兵。在核武器方面,由於和美國達成了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條約,俄羅斯的戰略火箭軍規模比起蘇聯來大幅縮水,而且現在的支柱力量是蘇聯後期發展的SS25白楊和SS27白楊M,此二種導彈目前只能搭載單彈頭(55萬噸TNT當量)。但是美國單方面廢除《反導條約》後,俄羅斯又開始給白楊M發展機動多彈頭,現在沒有列裝跡象。本來冷戰期間蘇聯的核彈頭是多於美國的,現在已少於美國。在海軍方面,這個軍種相對於蘇聯時期,可能是削弱最嚴重的。鼎盛時期的七艘航母,如今只剩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而且由於發生了大故障,庫艦遠達不到設計航速,所以只能是給海軍艦載航空兵練手用的訓練品罷了。從規模上,俄羅斯海軍只能達到蘇聯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或更弱了。在航天工業方面,當時蘇聯為了爭奪超級大國地位,冷戰時期一直奉行與美國爭奪航天領先地位的發展戰略。航天科技工業是前蘇聯少數幾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領域之一,他們採取了集中力量優先發展軍事航天工業的策略。在創造輝煌的上世紀60~80年代,全蘇聯的航空工業企業、研究機構已達到300餘家,整個行業從業人數高達70萬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約90%的航天工業,在改革過程中,俄羅斯航天計畫經費大幅度下降,折合成美元一度低於巴西。從1990年到1994年,俄羅斯航天企業總人數減少35%,專家減少50%。
裁軍與軍費的減少的好處也是俄羅斯能有更大的財力進行經濟建設。到2000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70%,年均增長率為6.9%,居民實際收入增加了1倍。由於轉型為市場經濟,各種資源得到比較合理的配置,許多原來公有制的軍工企業以及為軍工企業配套的重工業、化工業、電子工業等先後轉變為私有制企業,從事居民消費品的生產,社會生產結構逐漸趨向合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生產也有所發展,商品豐富了,政府收入增加了,補發了以往的工資、退休金等白條欠款。更重要的是:人們再不會把俄羅斯視為當年蘇聯那樣是戰爭策源地。
然而,國際形勢總是此消彼漲。就在俄羅斯裁剪軍費走上和平發展之路的同時,一些國家——尤其是東亞一些國家,其軍費開支卻在增加。
比如日本。雖然,從2003年開始,日本便因「財政難」而採取了控制國防預算的政策。2012年,民主黨政府所擬定的國防預算是4萬6453億日元軍費,比2011年少600億日元。可是,據《讀賣新聞》2013年1月8日報導,重獲政權的自民黨決定摒棄過去的防衛節約路線,本年度的軍費開支將增加1000億日元(約合11.5億美元)。這其中大部分將運用於加強「軍事預警」能力上,比如為早期預警機增更多燃料費與修理費、為研發先進雷達技術增加資金等。又比如,在2008-2011年間,亞太地區國家軍費開支經歷了快速增長,其中又以文萊、越南和菲律賓增幅最大:分別為135%、90%和80%。印度軍費開支增幅約35%。英國IHS簡氏集團預測,2012-2015年,亞太地區軍費開支將繼續增長1180億美元,漲幅高達37%。
當然還有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軍費開支呈「凹」字狀:改革開放之初,因為要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所以軍費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978年的17.37%減至1984年的10.63%。軍費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4.6%,降低到1984年的2.13%,下降幅度一倍左右。而在1986年到1998年的14年間,中國軍隊處於忍耐期,被迫做出了巨大犧牲,那時候中國的年度軍費僅夠勉強維持正常運轉。然而,從1999年開始,軍費開始逐年增加,每年保持增長12∼20%的增幅。2001年的國防費比上年增加235億元,增幅為17.7%;2002年增加266億元,增幅為17.6%;2003年增加200億元,增幅為9.6%;2004年增加292億元,增幅為11.6%;2005年的國防費預算比上年增加247億元,增幅為12.6%。從2000∼2005年的6年間,國防費支出從1207.54億元增加到2475億元,翻了一番。從1999年到2009年的11年間,軍費從1076億元增加到4806億元,總額翻了兩番還多。因此,當2008年,中國軍費開支為849億美元時,便躍居全球第二位。。最新數據則是:2012年中國國防費預算為6702.7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預算執行數增加676.04億元人民幣(約合1063.7億美元),增長11.2%。中國計畫2013年軍費1143億美元較去年增10.7%。
快速增長的軍費其後果之一就是使「中國威脅論」再度升溫。比如2006年5月23日美國國防部公布的關於中國軍力情況的年度報告中就聲稱,中國與軍事有關的總開支是中國公布的軍事預算的「兩到三倍」,按目前中國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推算,「到2025年中國的軍費開支可能會增長三倍甚至更多」,中國軍力的增強已經威脅到地區軍力平衡,從長期而言可能會對該地區的美國等國的軍隊「構成切實有效的威脅」。2007年5月25日公布了的最新中國軍力情況的年度報告中又稱,「中國正在進行全面軍事轉型,加強力量投送,反進入和地區拒止能力;中國軍事現代化的著眼點近期是應對潛在的臺灣衝突,遠期是為了實現地區和全球目標;中國未來的軍力將成為改變東亞軍事力量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國戰略力量的影響甚至已超出亞太地區」。這種威脅論的升溫,可能引發地區間軍備競賽,從而為和平埋下隱患;其次,過快的軍費增加可能拖累經濟發展。這道理也很簡單:軍費和經濟發展是個零和遊戲,軍費越多,那麼經濟發展越小。過多的軍費支出,可能拖累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而威脅社會穩定——前蘇聯就是前車之鑒。簡氏集團分析師蓋伊?安德森就指出:單純的軍工產業發展在和平時代勢必會耗費國家巨額財政,拖累經濟發展,蘇聯已經用事實告訴後人這一教訓。
中國要走和平發展道路,軍費增加過快問題值得警惕。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