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發文說,特權制度不改革,中國的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正在演變成一場雙輸遊戲。(網路圖片)
【看中國記者李翔宇綜合報導】5月27日,官媒《人民日報》在「反腐敗必須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一文中稱,特權是腐敗產生的重要根源和條件。此前的2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在《聯合早報》撰文表示:特權制度不改革,中國的政府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正在演變成一場雙輸遊戲。
《人民日報》的文章說,透過各種腐敗現象可以發現,腐敗的基本軌跡是掌握一定權力的人通過改變公共權力的作用方向和運行規則,使之成為不受約束的特權,謀取不正當私利。
《21世紀經濟報導》在4月18日的一篇報導中披露,中共國家機關、部委的公務員還在享受福利分房,價格僅為市場價的1/10。公務員轉讓政策性住房時還會獲得超額收益。其依據是1999 年中辦、國辦下發的「廳字[1999]10 號」文件。文件規定:「在一定時期內,國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統一組織建設經濟適用住宅按建造成本價向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職工出售。」
今年1月24日,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林喆接受中新網採訪,談及制度性腐敗問題時,她指出,「許多的特權是通過制度化的形式確認下來的。」鄭永年認為,特權有巨大的政治代價、財政代價和社會代價:特權使執政黨及政府官員不需在市場上獲得住房、醫療、社會保障、交通、食品等,缺乏改革動力,反而成為改革阻力;特權階層毫不吝嗇地消耗著甚至浪費著有限的社會財政資源,使政府財政面臨著越來越沈重的負擔;特權還造就了社會的越來越不公平。
鄭永年還指出,特權制度最終不得不改,但早改要比晚改好。早改不僅可避免財政危機,還可避免政治危機;晚改則可能導致財政和政治的雙重危機,甚至失去改革機會,演變成革命。
2012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接受《內幕》雜誌採訪時稱,解決中國問題必須首先改變中國的特權制度,其他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不改變特權制度,一切問題免談。中國的貧富差距、地區差距等,都是特權制度造成的。
他認為要通過自由經濟加監督來遏制特權。如打破國有壟斷,形成市場化的多元競爭格局;取消電台電視臺、新聞出版業的壟斷,允許民營媒體參與競爭等。其次,必須不斷給政府施加壓力,才能讓他們逐漸減少和放棄特權制度。胡星斗指出,改革是一個官民或社會各階層的博弈過程,雖然改革是找死,但他們(當權者)必須改,通過改革,他們可能最終喪失政權,但這些人的個人性命,甚至部分財產可以合法化。
《悉尼晨鋒報》2010 年10 月刊載加諾特(John Garnaut)的評論文章,對中共的特權體制以及對媒體的嚴密操控進行了分析,並提醒所有被當局粉飾太平所迷惑的人,一黨專制是造就強大特權階層的根源,也是中國政治體制的致命缺陷,而中共高層的內部爭鬥注定了中國不可能有真正的政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