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27日訊】中國銀行間市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場錢荒,已經走出金融專業範疇,成為了尋常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這一過程中推波助瀾的,要數上週四資金成本「歷史性」飆升的戲碼。
某銀行資金交易部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描述了上週四的經歷:直到下午4點,該行交易席位上還有幾十億的敞口平不掉,此時仍然借不到錢,情況被緊急上報。
在此驚心動魄的時刻,董事長親自進入交易室,現場用電話向兄弟行的總行董事長求援,緊急調度資金,以解燃眉之急。終於在最後五分鐘,用借來的錢平掉了這幾十億的敞口。
作為這場錢荒的生動註腳,這一驚魂時刻令空調下所有的人冷汗直冒。在這背後,則與監管層打擊資金「空轉」、「擠泡沫」的決心不無關係。尤其是近幾日來,「錯配」這個關鍵詞,高頻率地進入公眾視線。
一家商業銀行的資金部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從同業市場借短期資金,用於長期投資,這就是錯配。從銀行流動性風險考量,這是大忌。
「高槓桿化的盈利模式驅動下,大家樂此不疲,一圈圈地繞。」該人士表示,從原理上來說,這種槓桿是可以一倍倍無限放大。從近期的違約事件來看,一些激進銀行的槓桿已放到了7∼8倍。
事實上,基於債券投資的期限錯配風險相對較小,更為危險的遊戲在於,許多短期同業資金最終對接到了期限較長的信貸資產、承兌匯票和信託受益權等「非標」資產,這些難以變現的資產構成了流動性的潛在威脅。
「錯配」遊戲
6月25日,央行網站發布公告稱,今年5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備付率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約為1.5萬億元。通常情況下,全部金融機構備付金保持在六七千億元即可滿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則比較充足。
「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央行在上述公告中表示,銀行要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合理把握一般貸款、票據融資等的配置結構和投放進度,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加強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防範。
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昨日表示,最近國內的資金面緊張狀態,本質上反映了中國信用市場流動性錯配已經極為嚴重,存在硬著陸的脆弱性。宏觀層面對影子銀行一系列治理整頓,是不得已而為之。
那麼,期限錯配是如何造成的,其風險何在?
日前,一家商業銀行的資金交易部經理向本報介紹稱,現在銀行間的投資者普遍運用了槓桿,部分機構槓桿率還很高。「這取決於兩點,其一是資金的可得性,其二是資金的低成本。」
「比較常見的操作手法是,如果行裡給資金交易部門100億資金,一般的配置是先把它買成債券,以鎖定高收益,然後再將債券質押出去,做回購融資。」該人士介紹稱,回購交易短的在1∼14天,長的有1個月、3個月等,不會超過1年,但是收益較高的債券期限普遍在1年以上。
該人士說,借短投長即為錯配,這是流動性考量中的大忌。但是短期融資的成本較低,而長期投資收益高,中間就形成了較高的利差,並且從未出過事,銀行之間交易都比較放心。
而據本報記者瞭解,基於債券投資的期限錯配風險相對較小,因為債券產品流動性較好,尤其是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更為危險的遊戲在於,許多短期同業資金最終對接到了期限較長的信貸資產、承兌匯票和信託受益權等「非標」資產,這些資產的共同特點是非標準型產品,流通不便,難以變現。
事實上,在資金面寬鬆的時候,金融機構得以輕鬆地通過銀行間市場低成本獲取短期資金,同時加槓桿滾動投資表外的長期性非標資產。然而,正如上述商業銀行資金部負責人所言,由於借來的錢買進了長期的缺乏流動性的高收益資產,在市場上的短期借款到期償還時,手上沒錢或者錢不夠,就出現了所謂期限錯配後的資金斷裂,違約風險就此爆發了。
「這幾年社會流動性總體是充裕的,銀行覺得只要開門,每天收支相抵後,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覆蓋在資金市場上的借款,所以憑經驗性判斷‘一般不會有事’。」某銀行風控部老總對本報表示。
「黑天鵝事件」
不確定性風險是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從來沒出現過的事情出現了,「黑天鵝事件」往往掀起驚天巨瀾。
進入6月份,隨著外匯佔款流入減少、大量理財產品集中到期、外匯市場與債券市場監管加強及外部美聯儲放出收縮流動性的信號,銀行間資金面驟然繃緊。最終,2013年6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在近年來很長時間裏,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
上述某銀行資金交易部經理描述的資金驚魂,印證了上週的錢荒高潮。「一旦發生違約,將對整個銀行間市場帶來震盪,這是重大的系統性風險。監管部門會進行懲罰,而分管資金業務的行長很可能被撤職。」該人士說。
「為什麼會這樣,還會不會再發生?」本週一,面對本報記者的採訪,一家商業銀行行長長嘆一口氣說,「我有種預感,總擔心要出事。有的事情其實就是皇帝新裝,誰都知道,但誰都不會輕易捅破。」
上述某銀行風控部老總則稱,一些不符合貸款條件的項目,就讓投行部門包裝成理財產品,所謂的項目方案和建議書,有時候就是自己騙自己。他表示,用理財產品籌集來的錢去放款,由於不是銀行自有資金,往往缺乏貸後跟蹤管理手段,沒問題時皆大歡喜,出了問題投資人倒霉。
「這對長期在高槓桿邊緣遊走,資金滿負荷運作,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銀行來說,是一次重大風險警告。如果不從中吸取教訓,還會出大事。」上述行長感慨。
一位國有大行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錯配包括了期限錯配、利率錯配和貨幣錯配,對目前中國銀行業而言,期限錯配帶來的資產負債流動性結構不均衡,是一個重大問題,但還談不上龐氏騙局。」
「錯配與加槓桿是緊密相連的,很大程度上是銀行逃避監管,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等領域輸送資金的結果。」上述資深人士說,需要注意的是,4萬億時代留下的在建項目,需要很多年才能消化完,而監管部門過於激進地掐斷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只會令名目繁多的「創新」業務橫行。
「錢荒」趨穩
央行網站昨日的公告算是為當前的錢荒提供了一定的穩定預期。
「所以總體看,當前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在這份題為《合理調節流動性維護貨幣市場穩定》的公告中,央行透露,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動性充足的銀行也開始發揮穩定器作用向市場融出資金,貨幣市場利率已回穩。
本週一,本報曾獨家報導稱,在資金極度緊張的6月20日下午,央行很可能啟用了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同時指示國有大行穩定局面。
昨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漲跌互現,但波動幅度明顯縮小。其中,隔夜利率跌75.30個基點至5.7360%,較6月20日回落了近600個基點;7天利率漲33.30個基點至7.6440%,大幅回落330多個基點。
央行在公告中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住、發揮好。同時,也要根據市場流動性的實際狀況,積極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再貸款、再貼現及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等創新工具組合,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平抑短期異常波動,穩定市場預期,保持貨幣市場穩定。
本週一,央行辦公廳發布《關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事宜的函》稱:「當前,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體處於合理水平,但由於金融市場變化因素較多,且臨近半年末重要時點,客觀上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昨日的公開市場上,央行停止了操作,包括之前維持地量規模的央票發行,同樣顯示了央行維穩的姿態。
多位銀行間交易員告訴記者:「前期市場預期比較悲觀,絕大多數機構都提前儲備了充足的資金,未來一段時間,資金利率雖然還會在高位,但肯定不會出現之前的極端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