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03日訊】在央行最終選擇向部分商業銀行注入資金,有效地緩解了同業拆借市場的流動性壓力後,回購利率應聲下跌,一場持續了一個多月的「錢荒」似乎進入了尾聲。不過,風暴過後,人們需要認真反思:一個貨幣發行高居世界首位,規模超過100萬億元的國家,怎麼會一下子變得缺錢了呢?今年前5個月廣義貨幣增速15%,遠超年度計畫13%,但如此大的資金投放下,市場隔夜拆借利率怎麼會一下飆升到30%以上呢?誠然,這裡所反映出來的結構性問題乃至同質性問題,並非本文所探討的範圍,筆者只是想對由此暴露的商業銀行風險,做一番分析。
這幾年來滬深股市的銀行股業績十分靚麗,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絲毫沒有影響銀行盈利的增長。在滬深股市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商業銀行只佔1%,但利潤貢獻度卻超過50%,以至權威人士疾呼,以銀行股為主體的藍籌股具有「罕見的投資價值」。應該說,股市對此也是能認同的。在去年底開始的一波上漲行情中,銀行股一馬當先,那些成長性比較突出的中小銀行,表現尤其優異。從去年底到今年年初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民生銀行股價就翻了番,並創出了上市以來的新高。
但是,現在看來投資人對銀行股的認識,還是存在某種偏差。的確,大家看到了銀行股的高利潤,但對於其構成並沒有做較為深入的分析,更沒有對利潤來源分別估值。客觀而言,這幾年銀行業中各種非標業務發展很快,大量資金並沒有通過正常信貸進入實體經濟,而是在同業市場流動,在各種「金融創新」的名義下,不斷放大槓桿,從事著各類債券、票據等的買賣。說白了,也就是在「錢炒錢」。而在這種炒作中,難免出現期限與利率的錯配,形成「資金池」的經營模式。儘管這種模式確實在一定時期提高了銀行資金的使用效率,成了銀行利潤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但是這種模式遊走於政策的邊緣,具有極大的風險。特別是這種模式得以持續的基礎在於當銀行資金出現短期短缺後,可以在同業拆借市場獲得到解決,而央行則為這個市場的平穩運行提供了流動性保障。而這次,央行沒有再這樣幹,儘管是少數銀行出現頭寸緊張,卻因為拆借市場提供不了足夠的資金,結果就導致了利率的大幅度上漲,釀成了這次來勢凶猛的「錢荒」。回過頭來說,這的確存在商業銀行利潤結構不合理,風險敞口比較大,盈利能力不穩定的問題。而這些,過去並沒有得到投資者應有的重視,相反還被視為是商業銀行有創新能力的表現。而今,隨著央行有意以「去槓桿化」來解決這種商業銀行資金體外「空轉」的行動展開,其風險暴露,相關銀行股價格也就不可避免地大幅度下跌了。
當前的「錢荒」,實際上也揭示了商業銀行的其他風險。譬如,隨著今後商業銀行「資金池」業務不可避免地收縮,這個曾經的銀行新增利潤來源會逆轉,這勢必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而且,在央行開始逐步收縮貨幣供應後,商業銀行的資金槓桿也就不可能再維持過去的水平,這樣同樣會使得其經營規模與利潤都面臨壓力。問題還在於,時下的「錢荒」,商業銀行靠高息拆藉以及後來央行有限的支持,暫時度過了。但是高利率所帶來的成本還是要承受的,同時央行調控行為所發出的信號,也令商業銀行不得不重新考慮其發展模式。也許,擠出虛擬經濟中的資金泡沫,讓資金重回實體經濟的過程,有希望從此以後真正得以展開,但此舉也會對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重大挑戰,其過高的盈利預期可能將成為奢望。而這些,現在來看都提示了商業銀行未來發展中的風險。
其實,這種風險早就存在了,是「錢荒」讓它露出了冰山一角。股市投資者顯然不能等閑視之。本週二,受到央行可能釋放流動性消息的影響,銀行股一日間走出了V型行情,但到了週三,儘管相關消息得到了證實,但銀行股還是跌了。這表明經歷了「錢荒」衝擊後的市場,正在以比較理性的觀點來重新審視銀行股,大家會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商業銀行的風險上。而這,顯然要比只是看重銀行股的低市盈率與低市淨率更有意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