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歐陽光編譯報導)本文為Matt Schiavenza於7月25日發表於美國雜誌《大西洋》網站的文章,標題為「為什麼在中國地震損害如此之大」。以下為譯文:
中國不幸連續遭受大地震。(7月22日)週一,芮氏6.6的地震襲擊了甘肅定西市附近。按照中國的標準,定西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擁有270萬人口。截至寫這篇文章,有94人在該地震中喪生,1000餘人受傷。此次地震影響超過12萬人。
破壞性地震是一個全球性現象,但是,中國經歷了超過其公平份額的地震悲劇。世界上10大最致命的地震中,傷亡人數最高的兩大地震發生在中國。鑒於板塊構造不可改變的規律,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再次發生地震的機會是高的。那麼,是什麼造成了中國的高死亡人數,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做些什麼來在未來盡量減少這個數字?
第一個原因與一些簡單的事實有關:中國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地震。但除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外,中國的13億人口中,至少90%居住在這個國家的東半部,沿海省份尤其擁擠。
中國人口密集度分布圖,顏色越深,人口密集度越大(原文配圖)
對於中國來說,幸運的是,大多數的地震活動區域位於這個國家人口較少的地區:西南部。下面這張地圖繪製了亞洲自1964年以來的地震及震級,顯示了(中國的)特大地震集中在四川、雲南、甘肅、青海、西藏和新疆:沒有在中國最擁擠的省份。
中國大多數的地震活動位於人口較少的西南部(原文配圖)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中國,高地震活動區域位於偏遠的山區,那裡交通基礎設施較差,使得復甦困難。
在地震中,許多基礎設施的損壞是不可避免的,在丘陵地帶,山體滑坡造成大地停止搖晃後巨大的生命損失。但在中國,普遍存在的低劣建築-許多違反了建築法規-加劇了這種損害。繼2008年四川大地震後,遇難者親屬們大聲質問為什麼鎮上的學校倒塌了,而堅固的政府大樓仍然立正在那裡。政府很快壓制了這場軒然大波,這裡觸及了一些在中國更廣泛的爭議:政府的特權、官員腐敗、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巨大差距。
在經濟改革前,中國的建築質量較差,正如發展中國家的許多農村地區,大部分的結構是用土坯或淡化混凝土,因此很難抵禦地震。但此後幾年,中國在這方面的改進是驚人的:各大城市擁有了現代化的、鋼結構高層建築,更多比例的人口住進了抗震結構裡。中國的建築規範良好,跟上了國際標準。
但是,按照這些建築規範去做則是一個問題。 正如地震研究機構「宮本國際(Miyamoto International)」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宮本(Miyamoto)對我說的,「你需要的不僅僅是好的建築規範,也需要好的工程師來執行這些規範,及好的承包商按照工程師的設計施工。」沿著這條思路,有很多地方可能會走錯路:承包商被趕著要提前完成項目及偷工減料。建築商為削減成本而採用次級材料。然後,還有賄賂和腐敗無所不在的幽靈。
因此,對於一個能建造巨大古城牆的國家,現代中國的結構驚人的短命。在中國,新建築的預計壽命為25年至30年,遠遠低於美國的70年至75年。這種差異的部分原因是通過經濟學-中國對固定資產投資的狂熱,鼓勵修建重大建設項目,至少這樣能讓工人有活干。但是,從地震預防的角度來看,新的建築物仍然堪憂。
2008年的大地震摧毀了北川後,地方當局把約4萬人安置到一個名為永昌的新城市,距離(北川)震中約10英里。新城區潔淨如畫,乍一看,值得讚揚。但是,正如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的Louisa Lim介紹的,在這裡出現了麻煩:嶄新的房子已出現了裂縫,一名當地官員因受賄罪被拘。居民們抱怨腐敗,當一名男子試圖將大家組織起來時,他被逮捕並投入了監獄。
預防地震破壞是當代中國政府在治理方面的主要挑戰之一。在國家層面,中國有良好的建築規範,及願意投資建造安全的住房。但在地方層面,對付腐敗及執法的困難意味著隨後的地震將造成不必要的悲劇。
(譯文有刪節,點擊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