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9月28日訊】老祖宗早就有心腦相依的概念,安神、養心、健腦的食療和穴道按摩該怎麼做?
現代科學透過精密儀器逐漸揭示心腦相依的奧祕,但其實早在千年之前,中國醫學典籍中已將心腦相依的概念融入學說中,並依此為基礎,發展一連串的理法、方、藥,受到歷代醫家所尊崇,沿用至今。
中醫的「心」對應到現代科學,不單純指涉解剖學上活蹦亂跳的心臟,而是進一步將大腦皮質及相關神經、內分泌系統都納入中醫髒像學的「心」系統。
現存最早的中醫基礎理論《黃帝內經.素問》中揭櫫「心者,君王之官,神明出焉。」《黃帝內經.靈樞》也提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也就是認為,心在臟腑之中居於首要地位,各種精神活動,都要由心主宰,這是最早且影響中醫發展甚深的「心主神明」理論。
心有了思考,發號施令之後,該如何傳遞到全身呢?這時必須透過形體來執行,「腦」就扮演重要角色。
前長庚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甘露中醫診所院長賴佳君比喻得妙:人體猶如一台電腦,大腦是作業系統,裡面灌了很多軟體,包括情緒軟體、生殖軟體、和防禦軟體等等;運作方式舉例來說,一旦「心」決定去打仗,指令到了腦部,大腦便指揮腎上腺素動起來,這時我們感覺到全身緊繃,處於備戰狀態,就是腎上腺素髮揮作用。
因此,中醫的「心」系統有主宰身體的功能,並透過大腦與神經、內分泌等路徑,影響意識、情緒、記憶、和其他各種生理機能系統,與現代所談的「心腦合一」理論若合符節。
心主神志與血脈兩種
就生理功能來看,心、腦確實緊密相關。中醫觀點,心的生理功能為「主神志」和「主血脈」兩種,心主神志和「心主神明」相彷,指心主司人的精神、意識、思維和心理功能,也就是說,心具有相當於大腦的某些生理功能。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人就能思緒敏捷、精力充沛、神志清晰;但若因心有病變,影響到神志活動,則「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產生多夢、神志不清、反應遲鈍、精神委靡等症狀。
「心主血脈」則指血液依賴心臟的推動而輸送到全身,提供營養並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心臟功能正常的話,脈象和緩有力、節律均勻,面色光澤紅潤,但如果心臟發生病變,則易出現血流不暢、脈象細弱無力,氣血瘀滯,產生心悸、胸悶等症狀。
而腦部對於血壓下降、血流量減少等變化的敏感度較身體其他器官高,因此一旦心臟的泵血功能異常,使得腦和全身組織的血液供給減少,就可能出現失眠、煩躁等症狀,由此可見,心的活動直接影響血液狀態,進而影響腦組織功能的活動,心、腦聯繫較其他器官更為密切。
養心首重補氣血,改善循環
賴佳君認為,改善血液循環便對心腦有益,因為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充盈才能幫助全身經絡暢通,有了充足的氣血和暢通的經絡,便能養心神。
首先血量要夠,如果一個人貧血,勢必感覺昏沉、提不起精神,在中藥材的使用則以當歸、黃耆、川芎、阿膠、紅棗補血、補氣。
接著,必須排解體內的痰濕水飲和血瘀,因為濕氣入體或飲水太過,卻沒有辦法循著正常管道循環出去,留在體內成為停滯狀態,血中材質濃稠就是血瘀。常用於活血化瘀的中藥有紅花、三七。
膽固醇過高凝結成形體的狀況則屬於中醫認為的「痰」,痰濕水飲和腸胃道功能有關,因為許多人愛亂吃不健康的東西,飲食時間又不正常,把自己的胃氣搞壞,消化吸收功能很差,影響代謝。痰濕水飲的人肚子通常較大且軟綿綿的,「像汽球裝水一樣,摸起來沒什麼彈性,一碰就有晃動感覺。」
針對痰濕水飲患者的食療,最簡單的就是喝四神湯,有補腸胃並且代謝水濕的功能。藥物方面,中醫常用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可化濕熱。
不過她也強調,光靠藥膳還不夠,最重要的是適量運動,一則可補肺氣,進而養心,再則加強體內水氣蒸散,促進代謝。
安神情緒穩定,護心健腦
「七情致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波動太大,或時間太長,會導致五臟六腑的氣機失調,由於心藏神,又主血脈,因此七情太過對於神志和血脈的影響最明顯,由此看來,人們常說的「傷心」、「心碎」確實有道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西醫師陳建宏也指出,平緩情緒從西學觀點來說,約為「安定中樞神經」,從心下手,使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中藥材,就能改善腦的情形,甚至進而有集中精神、改善專注力、增強記憶的效果,護心健腦藥材可分成下列幾類。
1.心情平靜、和緩情緒
酸棗仁、遠志、五味子、茯神、琥珀、合歡皮、珍珠等藥材,可抑制過度亢奮的中樞神經,心情就比較平穩。
2.增強智力
五味子、酸棗仁、遠志、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可改善專注力,促進學習效果。
3.改善心血管功能
最常見到的是心臟突然砰砰跳,有時伴隨著恐慌感,這種症狀叫做「怔忡」,類似心悸,可用天王補心丹,黃連、麥門冬、生地、天門冬,抑制心臟悸動,或心肌細胞過度亢奮。
4.降壓效果
五味子、遠志、龍骨、牡蠣等藥材,可改善血壓太高以致心臟負擔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