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1月07日訊】隋亡之後中原大地烽煙四起,全國各地的武裝割據造成內戰不息,導致國力大衰、民力枯竭。李世民橫空出世,以他特有的英明神武平定四方,受封為「天策上將」;登基稱帝之後又擊敗強敵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貞觀之治。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時代。而唐詩的繁榮、散文的復興以及傳奇的成熟,把人類文學史推上了輝煌燦爛的頂峰。隨之而來的音樂、舞蹈、書法、繪畫、造像、建築、冶金、制瓷、紡織、印刷、釀酒、焙茶……多元紛呈,絢麗奪目,達到了盛況空前的地步。史稱「東至於海,南至於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焉」。人類社會在此時真正走入了一個祥和、禮讓、安定、富足的歌舞昇平時期,而後世也記住了這個盛唐氣象締造者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
盛唐氣象的名聲也遠播海外。當時,宇內諸國莫不知有唐,所以後來「唐」遂成了中國的同義語。時至今日,外國人猶呼華人為「唐人」,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所穿服裝為「唐裝」。唐朝亦是一個佛法廣傳的時代,佛教在歷經兩晉南北朝和隋朝的興起和傳播後,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大量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佛教宗派正式形成,石窟藝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繁榮,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時代。唐詩在內容題材、思想、藝術、造詣方面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從清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來看,作家二千二百多人,作品四萬八千多首,詩人之眾,詩作之繁且質量之高,實為中國詩史之奇觀。
「貞觀之治」之後的唐高宗與武後時期基本延續了貞觀時期的國策,完全擊敗了高句麗等強敵。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於690年建國周,即武周,女主政治達到了高峰。直到705年唐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位,唐朝才得以恢復。女主政治直到唐玄宗繼位後才完全結束。「貞觀之治」為盛唐王朝的頂峰「開元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唐的家世
唐高祖李淵出生於山西一個有著漢人與胡人混合血統的權貴之家,其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封唐國公。父親在北周時擔任要職,其母家是獨孤家族。因為獨孤家族亦與宇文氏和楊家聯姻,因此李淵與楊堅和北周明帝有著緊密的聯繫,其母獨孤氏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
李淵七歲時承襲了父親的唐國公之職。《舊唐書》中說,長大後的李淵,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眾,因此不分貴賤都很喜歡他。當時有個會相面的人對李淵說:「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勿忘鄙言。」李淵因而十分自負。隋朝時,李淵先後擔任過太守,殿內少監和衛尉少卿。
李淵平素對人講恩德,更喜歡結納豪傑,所以很多人依附他。這引起了喜好猜忌的煬帝的疑懼。有一次,煬帝召見李淵,李淵因為生病而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煬帝便問道:「你的舅舅為什麼遲到?」王氏說是因為生病的緣故。煬帝接著問:「可是要死了?」李淵聽說後,十分恐懼,自此沉湎於酒色中,以避免引起煬帝的懷疑。
李淵生有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元霸,其中以次子李世民最為聰慧睿智,心胸寬廣。李世民出生時,有二龍在房門外嬉戲,三日才離開。唐高祖李淵到岐州上任時,李世民只有四歲。有個善於相面的書生拜見高祖說:「公貴人也,且有貴子。」等到看見李世民,他又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便採「濟世安民」之義為其命名。
太原起兵
隋朝末年,由於煬帝楊廣的奢侈無度,縱容貪污,致使民不聊生。公元611年起,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地豪強紛紛擁兵自立。其中勢力比較強大的是河南瓦崗軍、河北農民軍和江淮農民軍。
根據《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太原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留守。當時,天下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孤立了。生性猜忌的楊廣認為李淵鎮壓義軍未盡全力,便下旨押李淵往江都治罪,但很快又改變主意赦免了他。隋煬帝此舉令李淵與李世民意識到腹背受敵的可怕,他們將不是死於朝廷的猜忌,就是死於叛軍的夾殺。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他先與晉陽縣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之後,李淵還不知情。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淵當時還兼任隋煬帝的行宮——晉陽宮的長官,和李淵交往密切的裴寂擔任副長官。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然後,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後是要殺頭的,我這麼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匯報了整個計畫。李淵開始時不同意,還一度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但是李淵思慮再三,最終還是答應了李世民的起兵計畫。
此時,奉煬帝之命監視李淵的副太守高君雅和偏將王威想趁其到晉祠祈雨之際對他下毒手。李淵與李世民得知後,立即將二人斬首,同時宣告脫離隋室,起兵與群雄爭鋒。李淵自稱大將軍,並重新編排隊伍,分成左右軍:李建成為左軍統帥,封隴西公;李世民為右軍統帥,封敦煌公;李元吉為鎮北將軍,暫守太原。這時瓦崗軍和河北農民軍正在中原地區奮戰,牽制了大量隋軍,隋京都長安地區的防守力量很薄弱。
公元617年6月,李建成與李世民倆兄弟合力領兵猛攻西河,二人身先士卒,軍隊士氣高昂。軍隊沿途不干擾百姓,未得天下早已廣施仁政,盡得人民支持。大軍勢如破竹,西河城一觸即潰。入城後只殺掉了民憤極大的郡丞高德儒。李世民下令撫慰百姓,西河城頓時變得井井有條,李氏威望瞬間擴大傳揚開去。李淵為此稱讚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汝等如此帶兵,可以橫行天下。」
同年7月,李淵連同左右倆軍,共三萬戰士西進關中,與各地群雄爭先攻佔隋朝都城長安。當時正是秋雨時節,道路泥濘,軍隊進程受阻;又傳來突厥聯合馬邑割據劉武周襲擊太原。李淵擔心李元吉有失,就考慮退兵,以策萬全。李世民挺身反對班師,認為一則一旦兵退,隋軍有可能從後殺上,軍心紊亂,必然一敗塗地;二則突厥與劉武周之突襲未必屬實,也許只是隋軍故弄玄虛;三則軍隊士氣旺盛,大可一舉破隋,日後良機難再;四則長安若被其他割據群雄首先攻佔,半壁江山馬上落入他人手中。
為了使李淵取消退兵決定,李世民連夜在李淵帳前大聲痛哭。李淵將其召入賬中,問他為何而哭?李世民答道:「義軍進必克,退必散。敵乘於後,死亡頃刻而至,怎能不悲?」李淵再三思考後,終於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決定全力出擊,直指長安。由此可見李世民深遠的謀略和超凡的膽色。
經過一番征戰,李淵的軍隊於十月攻陷了長樂官,十一月,攻破了長安。李淵立隋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從宣布起義到攻入長安只用了一百二十多天時間,實是後發先至,快如雷電。攻打長安沿途有無數小規模的反隋力量歸順,李淵的軍隊也增加到了九萬人。
玄甲鐵軍戰功卓著
唐朝初年的「天策玄甲軍」是唐太宗李世民所創的精銳騎兵部隊,衝擊力大,是野戰衝鋒的主力,尤其在地域開闊的西域,有很大作戰空間。「玄甲軍」由於戰功卓著,位列中國古代著名精銳部隊之一。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皁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臺僕射屈突通、讚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這段文字雖然很短,但玄甲軍的戰鬥力和作用可見一斑。李世民幾乎每戰都身先士卒,他自己一身玄甲,率領著騎兵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聲勢迫人,加上玄甲軍本身的精銳,幾乎無堅不摧。
武德三年七月,唐軍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出關進攻王世充。王世充率精兵三萬在慈澗扎陣,李世民用輕騎兵引逗他。當時眾寡不敵,李世民陷入重圍,左右的人都非常恐懼。李世民命令左右的人先行歸營,獨自一人率軍在最後。王世充的勇將單雄信率數百騎兵夾道進逼,爭先進攻。李世民張弓搭箭,左右射敵,賊眾一個個應弦而倒,李世民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將燕頎。
李世民率軍進駐青城宮。營壘尚未建立,王世充的軍隊二萬餘人從方諸門面臨谷水扎陣。李世民以精銳騎兵在北邙山扎陣,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兵渡水攻擊王世充,並趁機告誡他說:「等到雙方交戰時就放煙,我當率騎兵南下。」雙方軍隊剛接戰,李世民用玄甲軍衝鋒,自己挺身衝鋒在前,與屈突通裡外呼應。賊眾拚死作戰,多次打散又多次聚合。從早晨七點一直戰到下午一點,賊眾才開始退卻。李世民指揮兵士追擊,一舉俘獲、斬首敵軍共八千人。
天策上將掃滅群雄
此後,竇建德率兵十餘萬前來援救王世充,到達酸棗。李世民部將蕭瑀、屈突通、封德彞都感到腹背受敵,請求李世民退師到谷州來觀看形勢。李世民說:「王世充糧食已盡,內外離心,我軍不需攻擊,可以坐收敵軍破敗之功。竇建德新近攻破孟海公,將官驕傲士兵怠惰,我軍當進攻佔據武關,扼守山川要衝。賊如果與我軍爭勝負,我必大破賊軍。如果賊軍不戰,十日之間王世充當會自我崩潰。」
竇建德排出陣勢,從上午七點直到下午一點,兵士又餓又累,都坐在數組中,又爭著飲水,頃刻間又收斂退卻。李世民說:「可以攻擊了!」親自率領輕裝的玄甲軍追擊引誘敵軍,大軍陸續趕到。竇建德回軍扎陣,還來不及整頓數組,李世民先行攻擊,攻擊所向,敵軍紛紛潰散。不久眾軍會合作戰,塵土飛揚,呼叫四起。李世民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動大旗衝入,直接突入到陣後,張挂唐軍旗幟。敵軍回頭看見官軍旗幟,全軍崩潰。虎牢關一戰,李世民以玄甲軍為前鋒,三千鐵騎直搗敵營,大破竇建德十餘萬軍隊,生俘竇建德以下五萬餘人,王世充因此絕望投降,唐朝統一大業由此奠定。
唐武德四年六月,李世民凱旋歸朝,在太廟貢獻俘虜的竇建德、王世充以及隋朝器物車乘。同年十月,李世民因此戰功績而被唐高祖加封為「天策上將」封號,位列眾王之上。後世白居易有詩讚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同年十二月,竇建德舊將劉黑闥舉兵造反,李世民總統全軍向東去討伐他。武德五年(622)正月進軍肥鄉,分兵斷絕他運糧的通道,雙方對峙兩個月。劉黑闥被迫急於求戰,率領步兵、騎兵二萬人迫近官軍。李世民親自率領精銳騎兵,首先攻破了他的騎兵,然後乘勝衝擊踐踏他的步兵,賊兵崩潰,斬首一萬餘人。先前李世民派人筑壩堵塞上流河水使水流變淺,讓劉黑闥得已渡水。等到作戰之時,才命令挖開攔河壩,大水衝到積水一丈多深。賊兵已經戰敗,逃到水中都淹死了。只剩下劉黑闥與二百多騎兵逃到突厥。
李世民不僅在文治武功上卓有建樹,在詩歌創作上也頗有成就。他所寫的五言短排《還陝述懷》構思精縝,音韻鏗鏘,充滿了浩然正氣:「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旗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儘管唐高祖李淵在位時間並不長,但基本上可以說他是一個賢明的皇帝。在隋朝一系列制度的基礎上,李淵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他於625年廢尚書省六司侍郎,增吏部郎中秩正四品,掌選事,還大赦天下,頒行新律令,減輕刑罰,減輕百姓負擔。
唐高祖李淵的四個兒子之中,幼子李元霸早夭,其餘三子為英王建成、秦王世民、齊王元吉。大唐武德九年,高祖憑次子李世民率軍削平天下十八路反王,滅盡七十二道煙塵,統一了天下。由於李世民屢立戰功,威望日高,李淵先後封他為司徒(三公之一)、尚書令(相當於宰相)、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乃至無可再封時,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之職授予他,位在諸王之上。高祖曾對李世民說:「如果事業成功,那麼天下都是你打下來的,該立你為皇太子。」李世民拜謝並推辭。待到李淵被隋恭帝封為唐王,將領們也請求以世民為世子,李淵準備立他時,李世民堅辭不受,建議立長子李建成為世子。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以世子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
秦王李世民功高蓋世,建成、元吉心中十分妒恨。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太子建成性情懦弱惰慢,喜歡飲酒,貪戀女色,愛打獵;齊王李元吉,常有過錯;二人均不受高祖寵愛。世民功勛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讓他取代建成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於是與元吉共同謀劃,並答應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後,立他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為建成盡死效力,他們各自交結建立自己的黨羽,一起排擠李世民。此外,建成、元吉與高祖寵妃張艷雪、尹瑟瑟私通時,曾被秦王撞破,元吉心中深以為恨。他們在高祖面前多次搬弄謠言,加害世民。恰逢此時平陽公主病逝,文武宗親皆去送葬,建成、元吉假意擺下酒宴,邀秦王共飲,卻在酒中下了劇毒。秦王生性豁達,坦然不疑。秦王剛飲一口酒,一隻燕子飛過,遺糞污了秦王的酒杯衣服。秦王只好回府更衣,淮安王李神通攙扶著他返回西宮。終宵泄瀉,嘔血數升。
高祖來到西宮,詢問世民的病情,敕令建成:「秦王向來不善於飲酒,從今以後,你不能夠再與他在夜間飲酒。」高祖因而對世民說:「首先提出反隋的謀略,消滅敵讎,平定海內,都是你的功勞。我本打算立你為太子,你卻堅決推辭。而且,建成年紀最大,被立為太子已經很長時間了,我也不忍心奪去他的太子之位。我看你們兄弟似乎難以相容,一起住在京城裡,肯定要發生紛爭,我應當派你返回行臺,留居洛陽,陝州以東的廣大地區都歸你主宰。我還要讓你設置天子的旌旗,如漢朝梁孝王故事。」世民哭泣,以不願意遠離父皇膝下為由表示推辭。高祖說:「天下都是一家,東都和西都兩地,路程很近,只要我想念你,便可動身前往,你不用煩惱悲傷。」世民準備出發的時候,建成和元吉一起商議說:「如果秦王到了洛陽,擁有了土地與軍隊,我們便再也不能控制他了。不如將他留在長安,這樣他就只是一個匹夫而已,捉住他也就容易了。」於是,他們暗中讓好幾個人以密封的奏章上奏高祖,聲稱:「秦王身邊的人們得知秦王要前往洛陽,無不歡欣雀躍。看秦王的意向,恐怕他不會再回長安了。」他們還指使高祖寵信的官員以秦王去留的得失利弊來勸說高祖,最終逼迫高祖改變了主意,秦王前往洛陽開府的事情又半途擱置了。
高祖此後雖盡力調解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然而,建成、元吉仍不思悔改。建成、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誣陷世民,高祖信以為真,便準備懲治世民。陳叔達進諫說:「秦王為天下立下了巨大的功勞,是不能夠廢黜的。況且,他性情剛烈,倘若加以折辱貶斥,恐怕經受不住內心的憂傷憤怒,一旦染上難以預料的疾病,陛下後悔還來得及嗎!」於是,高祖才沒有處罰世民。元吉暗中請求殺掉秦王世民,高祖說:「他立下了平定天下的功勞,而他犯罪的事實並不顯著,用什麼作為藉口呢?」元吉道:「秦王剛剛平定東都洛陽的時候,觀望形勢,不肯返回,散發錢財絲帛,以便樹立個人的恩德,又違背陛下的敕命,不是謀反又是什麼!只應該趕緊將他殺掉,何必擔心找不到藉口!」高祖猶豫再三,沒有答應元吉的要求。
建成、元吉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那時候,突厥侵犯華夏,建成向唐高祖主張,讓元吉替代李世民帶兵北征。唐高祖錄用元吉做主帥之後,元吉又懇求把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員大將與秦王府的精兵都劃歸元吉指揮。他計畫把這些將士調開之後,就可以輕易地殺戮李世民。然而,後來走漏了消息,有人把這個隱秘方案報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局勢緊迫,急速找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商議。兩人都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說:「兄弟互相殘殺,總不是一件好事。仍是等他們動了手,咱們再來抵擋他們。」尉遲敬德、長孫無忌聽後都著急起來,說若是世民再不下手,他們也不肯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最後秦王李世民為求自保,萬般無奈,在眾多名臣勛將的幫助下毅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手下大將秦瓊射死李建成,尉遲敬德射死李元吉。當李淵知道消息後,問身邊的大臣:「沒料到有這樣的大禍發生,朕該如何是好?」蕭瑀、陳叔達說:「建成、元吉對大唐起兵沒有貢獻,又無功於天下,因為妒嫉秦王功高望重,想加害於他。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眾望所歸,如陛下立秦王為太子,把天下重任交給他就好了。」李淵回答說:「好,這也是朕多年的心願呀!」
高祖李淵招見世民,摸著他的頭說:「這幾天,我差一點就因為相信謠言而錯怪你。」世民在父親胸前,大哭不止。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完全是被迫的自衛措施。對於血腥的結局,世民極為負疚。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繼統東宮。不久,又下詔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李淵被尊為太上皇,八年後去世,終年七十歲。死後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