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13-11-14 09:57:32作者:鮑彤
【看中國2013年11月14日訊】「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丶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丶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丶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這是這次三中全會《公報》裡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這樣的體系,無疑是普世公認的市場體系。提出這個任務,意味著由中國特色向普世價值邁進和發展。這是真改革,立意非常好。
要求「形成」現代市場體系,是因為中國有待於但是尚未「形成」這樣的體系。這個估計恰如其分,有實事求是之意,無自欺欺人之心。正因為有待形成,所以市場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至今無法起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在中國經濟生活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市場,而是政府,是權力,是政黨。用超經濟的力量來決定丶操縱丶控制和支配經濟生活,是中國經濟的癥結所在。這也是中國社會的總癥結所在。諱言這個總癥結,中國的改革就談不上「深入」,肯定不可能「全面」,恐怕也不宜於稱為「改革」。
所以我認為,三中全會的立意,應該説是很好的。缺點在於公報的執筆者沒有掌握分析的方法,僅僅把各種流行的術語列在一起,回答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種重大問題,顯得晦澀模棱沉悶,叫人看不明白。
《公報》是一篇新聞,《決定》正有待於公布。《公報》沒有作出回答的問題,在《決定》裡,也許能夠找得到答案。
好在有三十五年前那次老的三中全會,好在人人都有經驗:黨的公報,對公民和幹部其實不具備什麽硬性的約束力。當年那個公報,白白設置了「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丶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的禁令,但是,禁不了民意,封不住歷史,包產到戶最後風行全國,人民公社畢竟土崩瓦解。老百姓的這種切身經驗,才是能推動社會進步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