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叫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此來形容盧溝橋的獅子多得「數不勝數」。其實,北京的盧溝橋上並不是獅子最多的地方,頤和園十七孔橋上的石獅比盧溝橋的獅子還要多,甚至多出了55只!
頤和園十七孔橋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面積290公頃,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原名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改稱頤和園,作為避暑遊樂的地方。全園由萬壽山、昆明湖等組成,共有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三千餘間,其中包括勤政、居住和休閑遊樂三個區域。主要亭臺樓閣如佛香閣、德和園大戲樓、排雲殿等,均是清末木構建築的代表作。其園林布局以西山、玉泉山群峰為借景,集我國造園藝術之大成,氣魄宏偉,設計精巧,為我國園林藝術中所追求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之典範。園中山青水綠,閣聳廊回,金碧輝映,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的地位。由於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清代統治者在園內活動,頤和園與近代史關係密切,至今留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痕跡。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被推翻,1914年頤和園向公眾開放,1924年正式闢為公園。幾經修繕後,現園中主要殿堂均按清末原狀陳列,有博物館公園之稱。
十七孔橋位於頤和園的昆明湖上,清乾隆時建,是園內最大的石橋。由於整座石橋由十七個孔券組成,故名十七孔橋。十七孔橋宛若長虹臥波,飛跨於東堤的廓如亭和南湖島之間,全長150米,寬8米,其優美的造型融合了北京盧溝橋和蘇州寶帶橋的特點,但與盧溝橋和寶帶橋不同的是,這座石橋是十七個孔洞。為什麼要建成十七孔橋?據傳是為了取陽數之極「九」。我國古代,把二、四、六等偶數稱為陰數,把一三五等奇數稱為陽數。「九」是陽數中最大的一個數字,所以被稱為「陽極」數。十七孔橋若從中間的橋洞往兩邊數,或從兩邊的橋洞往中間數,恰好都是「九」。這座石橋建造十七個孔洞,寓意石橋「宏大之極」。
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清乾隆皇帝所撰寫。橋南端的橫聯上刻有「修蝀凌波」,形容的是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北端的橫聯刻有「靈鼉偃月」,則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橫臥水中如半月狀。此外,橋北端還有一副寫有「虹臥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的對聯,將十七孔橋和昆明湖交相輝映的旖旎風光描寫得淋漓盡致。
十七孔橋上的石獅
說到十七孔橋,尤其不能不提的是橋上彫刻精美的石獅。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獅子漸漸成為人們信仰中的一種圖騰,被視為辟邪驅惡的吉祥物,成為威震八方、惟我獨尊的王權化身。因此,作為一種既有藝術裝飾作用的守衛之神,又能彰顯身份高低的標誌,石獅在古代修建的宮殿、陵墓、橋樑、府第及房屋建築中,可謂不可或缺。
石獅是封建等級制度的反映。在眾多石獅中,如今人們最常見的當屬宮殿和許多府第衙門以及一些講究住宅的大門兩側的坐獅。這對獅子一雌一雄,分別端坐於大門前。雄獅左爪下踏著一球,即「獅子滾繡球」,象徵寰宇統一;雌獅右爪下撫著一隻幼獅,即「太獅少獅」,寓意子嗣昌盛。而且,石獅頭部的鬈毛疙瘩同樣不得隨意彫刻,因為鬈毛疙瘩的數目,也是象徵封建等級的標誌。石獅頭部的鬈毛疙瘩數量越多,其官位品級越高。一品官或公、侯等府第門前的石獅頭部有十三個鬈毛疙瘩,被稱為「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的石獅鬈毛疙瘩則要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七品官以下者其府第門前不准安放這種石獅。
由於獅子過去被認為是一種威嚴吉祥、鎮惡辟邪的「靈獸」,因此古人常用石獅來裝飾橋樑。十七孔橋兩邊的白石欄杆,共有128根望柱,每個橋欄的望柱柱頭上都彫刻有神態各異的獅子。老北京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叫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以此來形容盧溝橋的獅子多得「數不勝數」。其實,頤和園十七孔橋的石獅比盧溝橋的獅子還要多。據統計,十七孔橋上大大小小的石獅共有544只。而盧溝橋上的獅子到底有多少隻?1961年,文物工作者清點出石獅485只;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達489只。如此算來,十七孔橋上的石獅數量比盧溝橋多出了55只!
盧溝橋的獅子
與盧溝橋的獅子一樣,十七孔橋上的這些獅子也是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或臥或立,或和藹或威嚴,或低首靜思或凝望遠方,有的幼獅淘氣地趴在母獅頭上玩耍,有的鑽進母獅懷裡酣睡,有的正在往母獅的臀部攀爬……因此,十七孔橋上的石獅常常讓不少遊人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