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7日,Ed Blum代表的非牟利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代表多名亞裔學生,控告哈佛對亞裔學生入學設下較高門檻。2015年2月18號,哈佛應訴,該訴訟正式進入調查階段。
控方的主要依據是:亞裔高中生進入一流名校時,SAT分數要比白人學生高140分、比西語裔高出270分,比非洲裔更高出450分。在同樣的分數下,錄取率比白人低67%,比其他族裔更低。這阻礙了亞裔在美國獲得資源。
移民的目的
很多華人家長移民海外的目的,是擺脫中國大陸追求高分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壓力。美國是案例法,如果「出頭鳥」——哈佛被打中,其它所有學校都必須「引以為戒」。否則,就是自找麻煩,美國就將和中國看齊,變成一個在教育上,只看分數的國家,這是大多數華人家長不願意看到的。
教育的終極目標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進入一所好大學。但是進入好大學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巨大的教育投資過後,孩子在職場上的表現,以及他是否幸福快樂,才是家長真正應該關注的長遠目標。這由學術水平、人品心胸、心理健康、身體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綜合而成,並不是上了名校就贏定了的遊戲。
上了名校,畢業後得有好的職業出路才行。目前,華裔在職場上還沒有與之匹配的優勢。反倒是在大學入學申請上,是華裔相對得利的一環。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報告顯示: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的5.8%。而亞裔學生在哈佛這類精英學校的人數在17%到19%之間,不可謂不高。
在職場上,華裔高管並不多,同為亞裔的印度裔就勝出一籌。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說:印度裔在所有亞洲群體中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居於首位。印度裔、日本裔和菲律賓裔在總人口中有較低的貧困率。相比之下,韓裔、越南裔和華裔有較高的貧困率。
因此,華裔應互相提攜,提高領導能力,如果不能成為自己族裔的領袖,又如何去領導多元文化的各個族裔呢?技術類工作,並不是不可替代資源,在擇業上華裔也應考慮多元化。
平權法案
報告還說:「一個世紀以前,大多數的亞裔美國人是技術低下、工資低廉的勞動力,他們擠在少數族裔的聚居區,也備受來自官方的歧視。」
60年代,美國的「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將原來屬於主體民族(白人)的很多資源,分配到少數民族,包括原來只能蜷縮在唐人街的華裔。
今天,華裔中眾多的工程師、精算師、醫生、律師等高尚職業,都得益於平權法案的「平等入學」和「平等雇佣」法令。所有帶有「平等」(equal)字眼的規定,都使華裔受益匪淺,違者可以根據平權法案被送上法庭。
「平權法案」使整個職場從原來的以「白人男性」為主,向性別、種族多元化發展。這些都是平權法案給相給弱勢的群體,創造的條件,贏得的成果。
「美國有沒有種族主義?」這個問題的答案和「美國有沒有玻璃天花板?」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正是因為「平權法案」的存在,它才不會過於明顯。哈佛訴訟案因為一點小利,為部分人的子女爭得一些機會,欲推翻華裔在美國主流社會安身立命的護身符——平權法案,實在是得不償失。
哈佛的終極目標
哈佛是私立大學,她要培養世界級的各個領域的領袖,成績只是錄取的標準之一。還包括領導能力、個人品質、社區服務、家庭背景、特長等多種因素。哈佛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標高分數記錄,而是看學生走出校門後的創造能力和貢獻能力。
按SAT分數錄取,亞裔是佔優勢,這將導致籐校亞裔人數大增。籐校錄取時是不分專業的,在第二年才自己選專業。而亞裔多數集中在理工科,畢竟理工科出來有飯吃,教育的投資經濟合算,而藝術類、文史類的教育投資大,部分人可能賺大錢,多數人吃不飽。選擇理工科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如此一來,籐校就可能變成理工學院,籐校就真的「疼」了。
有人說,為什麼NBA不按族裔分配名額呢?NBA喜歡黑人是因為黑人能贏球,華爾街喜歡猶太人就是因為猶太人會賺錢。哈佛平均每年經費為23億美元,2009年,哈佛的學費收入不足10億美元,還發放了4億多美元的獎學金,其餘差額來自捐款和投資。越是頂級私校,捐款所佔比例越大。所以,哈佛要靠畢業生的捐款,來維持營運、保持優秀。華裔學生走出校門後的創造能力、社會影響力、貢獻能力上去了,必然會贏得更多的青睞。
誠信受質疑
5月26日,美國厚仁教育發布《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白皮書說,2014年,約有8,000名留美中國學生被開除。其中,80.55%的留學生是因為學術表現差或學術不誠實。
5月28日,15名中國學生爆替考醜聞,被起訴。
很多大學發現造假問題,收進學生的實際水準與大學的期望有落差。有些家長為了讓申請大學的材料更精彩,以孩子名義創辦社團,家長實際操作。有些知名高中的華人子弟,為了拿到高GPA,聯手作弊。有些人覺得老外都笨笨的,其實北美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契約社會,違規者遲早要付出代價,也許還殃及同族裔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