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06月26日訊】因出版《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機緣,對字典發生了興趣,將其與《新華字典》對比,寫出了《解不了我的鄉愁》等數篇研究報告。或許因為猛然戳穿了強制洗腦的把戲,贏得廣泛好評。無須諱言,也得罪了一批「紅色文化」的捍衛者,他們對本人的結論不以為然,詰問的理由是: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在他們看來,一部晚清儒士主持編撰的認字字典,怎麼可能比新中國文字專家集體創作的結晶更先進呢?
當我拿到臺灣三民書局出版的《學典》後,再對比《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內心就更悲哀了。寶島承繼了《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精神氣質,接續中華文化傳統,吸納西方文明成果,氣度不凡,胸懷坦蕩,處處可見其對人類文明的敬畏之心——一冊在手,新世界徐徐展開,令人有美不勝收之嘆。經由該字典導引,孩子必將養成健全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既為中華文化之子,亦是世界文明傳人。
能把漢語強行分成古代和現代二部分,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這種蠻橫無理的劃分,肢解了漢字的生命。再將豐富多彩的人事從字義裡抽離出去,植入僵硬、乏味的共產主義概念,留下的便只是一具具乾枯的屍體:無人文信息、無人性關懷、無普世價值觀。任何一個想要認字的讀者,必須同時購買總價接近二百元的三部工具書,才約略知曉一些傳統文化的常識。
兩地字典對中華文化的態度極其懸殊。大陸字典著力於表面字義闡釋,它隱匿、遮蔽每一個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個殘缺不全的知識超市。被精準、犀利的手術刀閹割之後,中國傳統文化只剩下一些枯燥的碎片。使用這樣的工具書,讀者幾乎不可能完成文化拼圖,於腦海裡構建一個完整、深邃、迷人的世界,更無法對其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儘管屢經修改,大陸編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依舊是冷眼相看,彷彿是介紹一位過氣的女明星。
只要看看對「經」字的介紹,便可窺一斑而知全豹。《新華字典》釋義為:尊為典範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舉例有「經典、佛經、聖經、古蘭經」,無一儒家經典。臺灣《學典》對「經」的釋義共有九個義項,第四為「可作典範的著作」,舉例為「五經」。其片語有五十五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有「經史、經典、經訓、經書、經部、經師、經義、經傳、經學、經綸、經籍、經籍志、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等十三個。「經」字的要害是「通常指儒家經典」,《新華字典》刻意迴避這一點,以籠統的「經典」一詞帶過。若只用該字典,使用者絕對無法得到真義。
在對約定俗成的傳統文化名詞術語的介紹上,臺灣字典遵從古意,「老」字下自然有「老子」,「莊」字下有莊子,「山」字下必有《山海經》。而大陸字典故意不按常理出牌,「老」字下無「老子」,「孟」字下無「孟子」,「書」字下無《書經》,「易」下字無《易經》,「跖」字下無「盜跖」。
以「山」字為例。《新華字典》不必說了,自然不會有《山海經》。翻開一千八百多頁的《現代漢語詞典》,「山」字下計有九十二個詞語,連「山貓」「山子石」都有,楞是不見「山海經」的蹤影。專門解釋古代漢語的《古代漢語詞典》,在「山」字下有四個義項、二十四個詞語,也無「山海經」一詞。簡直匪夷所思!要知道,民間也把聊天喚作「扯山海經」。
《新華字典》涉及到的中華文化名物屈指可數,678頁的容量,僅出現了孔子、孟子、墨子幾個人的名字,對其介紹可謂惜墨如金。《新華字典》收單字13000個、詞語3300個,《學典》收單字16133個、詞語47394條,為公平起見,我們把收詞65000條的《現代漢語詞典》也加進來,看看這兩部「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的工具書,到底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怎麼樣的文化視域。
如果比較兩岸字典,高下立判:
在《新華字典》裡,孔子出現了三次。一是在「論」字義項下,因《論語》一詞而來,「古書名,主要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一是在「儒」字義項下列有「儒家」一詞,「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提倡以仁為中心的道德觀念,主張德治」;一是在「子」字義項下——「古代指著書立說,代表一個流派的人:孔子」。整部字典找不到孔子的任何生平事跡介紹。
到了《現代漢語詞典》,在「孔」字頭下,除「孔廟」外,還有「孔孟之道」的介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張,指儒家學說。」在「儒」字下有「儒家」介紹:「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係等。亦無孔子生平事跡。」
只有到了《古代漢語詞典》,在「孔」字頭下的詞語裡,總算看見了對其生平的介紹:「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晚年致力教育,……自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聖人。」又生出一個新詞語「孔子學說」,他處卻無一字解釋,讀者仍不知何為「孔子學說」。
對照《學典》對孔子的介紹,就更可見出編者水準的差異。該字典共有三處介紹:在「仲」字下,解釋「仲父」即為「孔子」;在「尼」字下解釋「尼父」為「對孔子的尊稱」;在「孔」字下更有細緻介紹:學說以仁為核心,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一句「周遊列國十四年,未得重用;長期聚徒講學,學說以仁為核心」就讓《新華字典》相形見絀。
「孔」字下還辟有「孔門」「孔道」二詞。不僅如此,在「子」字下,還介紹了子貢、子產、子思、子游、子路等五位孔門弟子的生平。
對「儒」字的解釋,《新華字典》總共兩個義項:舊時指讀書的人;儒家。而在《學典》裡,有四個義項,前兩個分別是「孔子之道」和「尊奉孔子之道的人;也用以泛稱學者」。對「儒家」的解釋,更有《新華字典》所不具備的準確和細緻:「興起於春秋戰國,崇奉孔孟學說的一個學派。提倡以仁為中心的禮、義、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觀念,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教育與家庭觀念。西漢以後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當然,若從文氣和義理上來評判,我最欣賞《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的釋義:「通天地人曰儒」。
「老子」又如何?
在《新華字典》裡,「老子」出現了一次。而且是在「聃」字下,僅有一句介紹:「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名字。」《現代漢語詞典》在「老」字頭下有十一個義項,無「老子」任何信息,由該字組成的182個詞語裡,亦有「老子」,釋義為:「父親;男性的自稱。」《古代漢語詞典》十一個義項亦無任何信息,28個片語裡無「老子」蹤影。噓——有了!在「聃」字下有了跟《新華字典》同樣的解釋。在「道」字下,有兩個義項:其六「道家所說的萬物之源」;其十二「指道家或道教」。其後的詞語裡終於有了「道家」一詞,解釋卻是:學派名,以老子、莊子學說為代表,然後是司馬遷的評語:「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自始至終無一字正面介紹,你只能從司馬遷的斷語裡去揣摩。三本字典,好像設立了一個迷魂陣,就是不想讓使用者輕易知道有「老子」這麼一個人,有《道德經》這麼一本不同凡響的著作。編者用一個缺少前提(「順應自然」)的「無為」,就不無偏狹地處理了道家思想。與儒釋並舉的「道」,在被如此弱化之後,還能激起一個人多大的興趣呢?
臺灣出版的《學典》對老子分兩處介紹。
在「老」字下,有:「老子的簡稱。如老莊思想。」接著是「老子」——先說人為「道家始祖」,再說「老子又指《道德經》一書」。還有對「老莊」的解釋:「既指老聃與莊週二人,又指《老子》與《莊子》二書。」
在「李」字下,介紹李耳即老子。
在「道」字下,依次介紹:「道家」:先秦學術思想的一個流派,以老子、莊子學說為主,主張順應自然,清靜無為。「道教」:東漢張道陵所創,以巫祝信仰為基礎、神仙學說為中心的一種教派。尊老子為始祖。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的神。系中國本土自創的宗教。「道德經」:春秋楚人老聃撰。分《道經》、《德經》兩部分,計八十一章。旨在闡揚無為、清淨的思想。為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典籍。又稱《老子》。
莊周似乎特別不受唯物主義者待見。在《新華字典》裡僅出現了一次。在「道家」一詞下,有「以老聃和莊周為代表」。《現代漢語詞典》裡倒有「莊子」一詞,其釋義為「村莊:他是我們莊子裡的人」。至於《古代漢語詞典》,壓根兒就沒打算設「莊子」一詞。
孟子亦無足輕重。《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皆在「軻」字下介紹這位雄辯家:「孟子,名軻,戰國時人。」懶得多說一個字,孟子只是一個「人」?《孟子》一書去哪兒了呢?《古代漢語詞典》亦無一字「亞聖」消息。
《學典》在「孟」字義項下有云:「孟子其人或《孟子》其書的省稱。」其後列出「孟子」和「孟母三遷」兩個詞語,詳細介紹了「亞聖」的生平事跡及思想主張。
《學典》在「莊」字下分列「莊子」「莊周」,前者為著作,後者為人。均作詳細解釋。
墨子在《新華字典》裡出現了兩次,在「翟」字的第二義項下有「古代哲學家墨子名翟」字樣;在「子」的義項下,有「古代稱老師:子墨子」。在《現代漢語詞典》「墨」字字頭下,僅有一個義項與墨子有關:指墨家。對「墨家」的解釋頗能體現編者的意識形態傲慢:「墨家後期發展了墨翟思想的積極部分,對樸素唯物主義、古代邏輯學的發展都有一定貢獻。」到了《古代漢語詞典》,才有了對墨子的簡略解釋。
《學典》在「墨」字下,先介紹此為「墨家的簡稱」,然後分列相關義項:「墨子」:「春秋魯人。名翟。主張兼相愛、交相利、節用、非攻等,以消弭國際間的戰爭為己任。」——介紹完人,再說著作——「舊題戰國魯人墨翟撰,當為墨翟及後學輯錄而成。十五卷,五十三篇。內容記述墨翟的言行、思想,兼及墨家者流有關科學、邏輯、器械的學說。為研究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墨家」:「戰國時由墨子所創立的學派。強調兼愛、非攻、尚賢、節儉等主張。」
再比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在「孫」字下均無孫武與《孫子兵法》……等等。出現在《新華字典》裡的中國古代文化人物,可用寥若晨星來形容。而《學典》則提供了一個琳琅滿目的古代文化世界,在孔孟老莊墨屈之外,有韓非子、列子、管子、孫武、孫臏、鄭玄等一大批思想家,有成湯、共工、介子推、伊尹、秦始皇各類人物,還有風、雅、頌、《尚書》、四德、五常、六經、《史記》等成體系的傳統文化展示。
縱觀《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大陸辭書,它們以真理神君臨萬物,以一己之意臆斷約定俗成之字義,刻意屏蔽、排斥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博大的思想,故意少收或不收傳統文化的基本詞語,製造了可怕的文化斷層。它們將包含豐富信息的「四」「五」「六」一概釋之以「數目字」,《現代漢語詞典》竟然連過氣的「四化」一詞都收了,就是沒有「四德」、「四維」、「五常」、「六經」。兩岸字典展現了迥然相異的世界觀,一個乾癟,一個豐滿;一個人性,一個物化……生活在哪個世界裡的使用者是幸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