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和員工的想法在本質上差異,理解老闆想什麼是你在職場快速進步的第一步,我們常常以為工作就是完成自己的事就夠了,但你的工作勢必要交給下一個人、或與其他部門合作,工作絕對需要理解跟你合作、接觸對象的想法,工作者要習慣老闆和你想的不一樣,也要能掌握這些關鍵性的差異,才能工作順利,悠遊職場。
團隊中有一個7年薪水漲7倍的主管,7年間從一個最底層的新進工作者,變成一個大事業部的主管,從他身上,我也學到了許多東西。
如果老闆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就要再仔細思考「老闆為什麼會這樣想」,設法找出雙方想法差異的關鍵原因。最後再讓自己接受老闆的思考角度和想法,盡量做到「把自己像老闆一樣想事情」。
他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他剛開始工作時,曾經因為堅持己見,不聽老闆的意見,而受到極大的傷害。後來他發覺,老闆的思考角度和工作者截然不同,再加上老闆通常要為工作結果負完全責任,所以工作者當然要以老闆的意見為主,不應堅持己見。從此,他為了不再犯同樣的錯,就開始嘗試用老闆的角度想問題。
根據長期的歸納,老闆和員工的想法在本質上有5大差異:
1、態度
你一定以為工作就是做分內事,把你的業務完美達成就夠了。工作以外,你應擁有好的職場態度,什麼是職場態度,你應該好好「保養」你的人際關係,並且嘗試架構你的組織能力與時間管理,這會讓你在應急時不會自亂陣腳,因為你懂得輕重緩急,你身邊也會有一群挺你的好同事!當團隊有難時,你也不要吝於幫助,把團隊的事當做你的事,這就是好的職場態度。
再來,絕對不要在辦公室經常抱怨(偶爾可以私底下跟朋友紓解),也不要太常表現出你對工作的沮喪或失意,你的老闆可能會認為你在這份工作上做得很不開心,那麼,在裁員潮時,他也可能會第一個想到沮喪的你、放你自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對工作有任何抱怨,事實上,你的老闆也希望你把你認為不對的地方說出來,提出更有建設性的做法。
2、大我與小我
一般工作者遇到各種情況時,都是從自己的本位主義出發,想的是「我」,像是這件事我該怎麼做?為什麼該我做?做好這件事,對我會有什麼好處?做這件事我要花多少時間?
老闆想的則是「整體」,包括這件事該不該做?如果該做,該由誰來做?做好這件事,能夠為公司整體帶來什麼利益?
由於老闆想的是「大我」,因此就算「大我」與「小我」有衝突,工作者仍然要以「大我」為重,必要時要犧牲「小我」。
3、有做與做好
員工是受雇來做事的,覺得只要做了事,就算盡到責任了,心裏想的多半是如何做?有沒有做?做完沒有?要花多少時間做?要花多少人力做?
不過,這些都是做事的過程和方法,而老闆想的不只是這些,他更關心的是有沒有做好?能不能達到預期中的目標。老闆真正在意的是事情做完之後所得到的效益。如果只是做了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效益,就和沒做事一樣。
因此,工作者不只要想如何做,更要思考成果與效益,才能跟上老闆的想法。
4、花錢與省錢
工作者做任何事之前,先想的是有多少錢可以花?錢愈多愈好,有錢好辦事!
但想的是如何省錢,如何用最少的錢,得到最大的效益。任何多花錢的事,都是老闆的敵人。
至於省錢的考量,不只是執行工作時的花費,即使是公司日常的例行開銷、人事費、一般事務費、旅費、交通費……其實老闆都會盯著看。
工作者要習慣老闆和你想的不一樣,也要能掌握這些關鍵性的差異,才能工作順利,悠遊職場。
5、情緒與信任
如果你的情緒起伏很大、你的判斷搖擺不定,你太常表現出猶豫或不自信,這會讓別人也很難將工作安心的交給你。每個人都會有沮喪的時候,但你如果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與客觀,即使有一個人的做事方法你有多麼不喜歡,也不要在公眾下評斷他的作為,你的老闆會注意到這點你與別人不同的小細節。最好的做法是,你對「整件事」、「團隊」提出更好的方針,而不是針對一個人,不引起紛爭,會使你們的團隊運作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