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而傳承文明所依靠的就是一代代的教育,中華傳統教育無論從深度和廣度,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是獨樹一幟,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中華的教育從西周的周公旦以後的三千年裡逐步形成了以儒學為主導的教育體系,儒家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性和道德的教育,這種教育往上擴展到帝王、大臣的馭國之術,往下影響到普通黎庶的生活之道。
儒家的教育要達到修身和仁愛的目的,如《大學》中講:「自天子以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的教育從培養一個人的基本倫理和禮儀開始,教人遵守天命,做到誠於中而形於外,知行合一,最終培養成為恪守道德品質的坦坦蕩蕩的君子和賢人,這種教育實則是一種貴族和精英教育,其教育的內涵充分體現了真正的貴族精神,在這樣優秀的教育理念下中華歷史上曾經孕育出了無數的仁人和志士。
應當說,沒有傳統的儒家教育,就沒有大唐的文采風流,就沒有兩宋的雍容華貴和明清的瑰麗多彩,那更不會有燦爛輝煌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儒家教育的直接作用就是為江山社稷,為國家培育人才和賢能,隋唐之前沒有科舉制度,主要通過「舉孝廉」的方式選拔官員和人才。「舉孝廉」是培養官吏和預備人選的一種選拔制度,規定在社會的一定人數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人選,然後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薦的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順父母,行為清廉,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
隋唐以後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為更多的人提供了出人頭地的機會,大批品學兼優的平民子弟走上了仕途。儒家教育不僅為國家輸送官員,也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中堅力量,這些人或為一方的士紳、或開學授課、或充當幕僚、行醫、從藝,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儒家教育還起到了教化民眾的作用,儒家的價值觀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儒家的各類經典是家庭成員的行為準則,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要以綱常人倫之理來約束和端正自己的行為,中華儒家的教育將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之上,使中華文明能薪火相傳。
49年後,中華傳統的教育和教化被拋棄,為了鞏固和延續統治,改造和變異人性、馴化普通民眾成了教育的核心。當局以馬列意識形態代替人類固有知識、文明和道德理念,以馬列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看待歷史、社會、人生和宇宙,以馬列主義作為哲學、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歷史以及人類倫理的基本認識和觀點。教育在他們手裡成了洗腦的工具,它以一個專制政權的政治標準製造出一套又一套的標準答案和標準思維方式,並把這一切通過長期課堂教育和媒體宣傳強行灌輸進全國民眾的大腦之中。
教育本是塑造人的事業,應當以培養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高尚的人為其基本目標。但他們的教育既不培養自由和理性的科學公民,也不培養內省修身的君子賢人,而是為了訓練自私、冷漠、狹隘、崇尚暴力、充滿情慾的憤青和流氓。洗腦教育讓一個本來具有理性本質的人思維退化,失去了基本的邏輯思辨能力;讓一個本性良善的人道德淪喪,失去了基本的人格標準;讓一個生而自由的人卑躬屈膝,失去了天賦的平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