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母親,她對我的深恩是無從報答的」——胡適(圖片來源:Pixabay)
胡適母親名叫馮順弟,顧名思義是希望順著生下弟弟,後來果然也有了個弟弟。
她生在一個貧窮的農家,父親是戰亂的倖存者,臉上還燙著「太平天國」四個藍字。「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馮順弟從小就懂事、賢慧得很。
她父親去村外挑石頭蓋新房,還是小孩的馮順弟便去村口接應父親,從筐子裡取出一兩塊石頭抱到地基外,算是減輕父親一點辛苦。她盼著自己能早日長大,能幫父母分擔更多。
17歲時,馮順弟到了婚娶之年,媒人來提親,竟然提的是一位47歲的老頭。
這老頭叫胡傳(原名珊,字鐵花),中過秀才,當過塾師,42歲時出門遠遊,現任江蘇候補知府,兩位前妻先後離世。
馮順弟的父母不太同意這門婚事,一來胡傳快50歲了,大兒子、大女兒都比馮順弟還大;二來不肯讓女兒嫁去做填房;三來怕讓人說閒話,「貪圖財勢,高攀官家」。
但馮順弟體諒父母,嫁給做官人家當填房可以多接彩禮,父親蓋房就不需要那麼辛苦了。而且,她早就聽說過被稱為「珊先生」的胡傳,在14歲逛神會時也在眾人中見過「珊先生」,印象還不錯。
「珊先生還沒有到家,煙館賭場都關門了」,這句家鄉流傳的話始終刻在馮順弟腦海裡。
煙鬼、賭棍都怕「珊先生」,說明他是個好人,應該會是個好男人的,於是她對父母說:「只要你們倆都說他是個好人,就請你們做主吧。」「至於嘛,男人家47歲也不能稱是年紀大了……」末了,她又輕輕補充道。
父母便知道馮順弟是樂意的,於是在1889年3月12日,馮順弟與胡傳成婚。
婚後,胡傳教馮順弟讀書識字,還幫老丈人家蓋了新房,夫妻生活非常美滿。但好景不長,結婚不過6年,帶病在戰亂中奔走的胡傳便去世了。
此時,馮順弟只有23歲,胡適剛剛4歲,馮順弟從此一個人要挑起照顧家庭和培養胡適的重擔。
「以少年作後母,週旋於諸子諸婦之間」,再加上後來家業中落經濟困窘,馮順弟「困苦艱難有非外人所能喻者」。
「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託在我渺小而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兒希望居然使她掙紮著活了23年」,胡適在《四十自述》中寫道。
胡適母親獨自當家後,因為是後媽、寡婦,所以經常受胡適哥哥、嫂嫂們的氣。好在她脾氣好、氣量大,如胡適所言:「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胡適大哥是個敗家子,賭博、抽鴉片,在外借了一屁股債,回家拿東西就賣,燭臺、香爐、錫酒壺都被他「順手牽羊」過。
胡適父親在世時,曾要拿劍砍他,母親跪著哀求道:「使不得!千萬饒了他吧!不然人家以後會說我這個後娘不容……」父親去世後,他更有恃無恐,屢屢以胡家名義賒煙錢、欠賭款,累計了不少債。
每年除夕,討債的人坐滿了胡適家的客廳,連門檻上都坐滿了,而胡適大哥早就躲出去了。胡適母親則鎮定得很,料理完年夜飯後,給每個債主一點錢,好說歹說打發走。不一會,胡適大哥從後門溜回來了,母親從不罵他,臉上不露出一點怒色。這樣的年,胡適家過了六七年。
胡適兩個嫂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大嫂無能而又不懂事,二嫂能幹氣量卻窄。兩人常常鬧意見,只因胡適母親和氣、調節而未公開打罵。
胡適和兩個哥哥家的孩子年齡相彷,一起玩耍起了矛盾,母親總是責備胡適的不是。兩個嫂子則一邊打孩子出氣,一邊指桑罵槐。胡適母親常常裝作聽不見,實在忍不下去了便哭,哭她早逝的丈夫,哭她可憐的命運,直哭到嫂子過來勸才止住。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胡適在《四十自述》裡寫道。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胡適學得了好脾氣,溫潤如玉。胡適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並以身作則為人寬容、溫和,「我的朋友胡適之」遍天下。
有次,胡適夫人江冬秀發起火來,將一把水果刀扔向胡適,險些擊中胡適的臉,而胡適只是嘀咕了幾句了事。
母親不僅教會了胡適好脾氣,還教會了胡適很多做人道理,「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母親。」
每天天亮,母親便把胡適喚醒,讓他自己想想昨天做錯了什麼事、說錯了什麼話,要他以後注意改正。然後,她才把衣服給兒子,催他快去上學,胡適常常是最早到學堂的。
胡適做錯了事,母親從不在人前責備他。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母親才關起房門教訓胡適,有時罰跪,有時擰他。
有一個初秋的傍晚,胡適吃完飯在門口玩,身上只穿了件背心,被姨媽看到了。姨媽拿了件衣服給胡適說:「穿上吧,涼了。」胡適隨口回了一句俏皮話:「娘(涼)什麼!老子不老子呀!」恰好,這話被胡適母親聽到了。
晚上,母親罰胡適跪下,重重責罰了一頓,「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母親氣得發抖,不允許胡適上床睡覺。
胡適跪著直哭,用手擦眼淚,結果不知擦進去了什麼細菌,害了一年多的眼病。有人說,用舌頭去添眼睛可以治好,胡適母親竟然真的用舌頭去添。後來,胡適回憶此景時發出肺腑之聲:「這是我的嚴師,我的慈母。」
從母親那,胡適學到了勤奮、自省、關愛他人等為人處事之道,這也是他成功、成名的重要原因。
此外,胡適從小體弱,母親讓他不准隨便亂跑,這養成了胡適愛靜不愛動的性格,也培養了他熱愛讀書的好習慣。
他常常第一個到學校,天黑才放學,晚上還要念夜書。課餘時間,胡適常用來讀小說,《紅樓夢》《儒林外史》《薛仁貴征東》等很多白話小說都看,母親很少干涉。
跟著家人去田裡割稻子,胡適常常坐在樹下只看自己的小說。即使偶爾和夥伴們玩過家家遊戲,他也常常扮演諸葛亮、劉備之類的文角兒。
「我在這九年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胡適後來在《我的母親》中寫道。
母親對胡適的教育也非常重視,一直不忘丈夫的遺囑:「穈兒天資頗聰穎,應該令他讀書。」
胡適3歲多,母親便把他送進了私塾,因為他身體太小還要別人抱起坐在高凳上。她為了讓老師多加管教,總是比別人家多交私塾費用,第一年就送了6塊銀元,以後每年增加,最後一年加到12元,而其他家孩子一般只交兩塊銀元。她讓老師為胡適講解書本上每句話的意思,而當時學塾對學生大多只要求死記硬背不求理解。
有次,一個同窗好友拿著一封信,問胡適「父親大人膝下」是什麼意思。這位同學雖然讀過四書五經卻不懂這句話的意思,胡適這時深深領會到母親多交學費的好處。
胡適因為認的字多,又懂得意思,所以不覺得讀書很苦,倒是在書裡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世界。十二三歲時,常常一堆十幾歲的小姑娘圍著胡適,聽他講古文裡的故事。
後來,胡適對此感慨道:「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講書:父親母親為我講方字,兩位先生為我講書。
因為受過私塾和母親的良好教育,胡適11歲就能看古文,還批閱了《資治通鑒》,學問差不多趕上老師了。私塾老師怕耽誤胡適前程便提出辭職,胡適由二哥介紹、母親同意,於1904年離家去上海讀書。
此時的胡適實際年齡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母親臨別時裝作很高興的樣子,不曾掉一滴眼淚。她還為兒子做了一隻枕頭套子,套子上用紫紅色線繡了兩行文字:「男兒立志出鄉關,讀不成名死不還。」
為不辜負母親的期望,胡適在上海刻苦用功,一度兩隻耳朵都聾了,後來又輟學教小學,掙錢贍養母親。後來,胡適聽說考取留美官費生在國外學習能得不少錢,便寫信徵求母親意見。
母親欣然答應,回信說:「自得汝出洋留學之報告,吾家家聲可期復振,心境頓覺怡然……當刻刻以學業不振為慮,其他盡可置之度外。」
胡適考取留美官費生之後,立即致函向母親報喜。母親當即覆信給兒子:「汝當努力向學,以期將來回國為國家有用之材。庶不負國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
在胡適留美時期,母親一度生病嚴重,幾乎不能起床。她私下請照相的人來家裡照了張相保存起來,跟家裡人說:「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兒,當仍請人按月作家書,如吾在時。俟吾兒學成歸國,乃以此影與之。吾兒見此影,如見我矣。」
後來,胡適母親病情稍有好轉,又不顧家庭困難,花了80元巨款買了本《圖書集成》給胡適,讓他開闊眼界。
母親還對胡適的婚姻大事放心不下,給胡適在家鄉里訂了一門親事。1917年,胡適學成歸來後,赴北大任教,並遵從母命娶了小腳太太江東秀。
第二年,兒媳懷孕的消息從北京傳來,胡適母親終於完成了使命,因為長期操勞過度、積勞成疾而轟然「倒塌」,享年只有46歲。
從疾病重發到去世僅有十幾天,胡適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世勤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慘痛,何以如此!」
胡適母親去世時,父老鄉親無論男女老幼都很悲痛,一個家庭主婦如何能贏得這般尊敬呢?胡適反覆思量,反覆回顧母親的生平事跡,得出一個認識「一切事物都是不朽的」,並以《不朽》為題發表過一篇文章。
在文章裡,胡適說:「那英雄偉人可以不朽,那挑水的,燒飯的,甚至於浴堂裡替你擦背的,甚至於每天替你家掏糞倒馬桶的,也都永遠不朽。」
的確,至少胡適的母親是不朽的,如胡適在《先母行述》中所言:「伏念先母一生行實,雖纖細瑣屑不出於家庭閭裡之間,而其至性至誠,有宜永存而不朽者。」
胡適,他在照片旁批道「沒有戴眼鏡,使我感覺這像上有我母親的神氣。」
在母親出殯的那天,胡適用泣血的心寫了一首悼母詩。「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母親,她對我的深恩是無從報答的」,胡適在致美國留學時結識的「紅顏知己」韋蓮司的信中如此寫道。(這正是胡適為何最終娶江冬秀而非韋蓮司的原因,胡適對母親之恩「深感愧疚,我再不能硬著心腸來違背她。」)
可以說,是母親一手培養了胡適的性格、愛好、習慣等,為胡適後來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礎,驗證了胡適所說的:「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親。」
母親常常對胡適說父親的種種好處,告訴他:「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丟臉之意)。」
實際上,平凡而偉大的胡適母親何嘗不是「一個完全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