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與司馬懿對陣。在獲勝數陣之後,諸葛亮在上方谷(地名)「造成木柵,營中掘下深塹,多積乾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內外皆伏地雷。」置備停當,用奇計將司馬懿的軍馬,誘入谷中,一聲炮響,山上一起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發,草房內,乾柴都著火,刮刮雜雜,火勢衝天。魏兵死傷無數,司馬氏的三父子,抱頭痛哭,以為此番定死無疑。幸而天起霹靂,驟雨傾盆,司馬懿才免於被諸葛亮的地雷炸死,柴火燒死。
至此,司馬懿挂出免戰牌,堅守不出。
諸葛亮屢次派兵挑戰,司馬懿只是不理。於是,諸葛亮派人,送了巾幗並婦人縞服,及書信一封,給司馬懿,大意是說:「你司馬懿既身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卻不思披堅執銳,以決雌雄,反而躲在巢裡,謹避刀箭,這與女人有何區別?我現在送來巾幗、素衣,你如果知羞恥,還有點男子漢氣概,就在我給你的信上,批幾個字,約定時間決戰;如果膽怯不敢出戰,就把女人的頭巾和素服收下。」
司馬懿看罷來信,心中大怒,但臉上仍然露著笑容說:「孔明把我當作女人了。」說完讓手下收了所送之物,而且款待來使,拉住來使瞭解諸葛亮近來的飲食起居的狀況和治理軍務的辛勞,對諸葛亮的羞辱,表現得若無其事。
當下的魏軍將官,見諸葛亮以巾幗女衣羞辱司馬懿,都表現出忿忿不平,聲言我等都是大國名將,怎麼能容忍諸葛亮如此大的羞辱,紛紛要求立即出戰,與蜀兵決一雌雄。
司馬懿還是不為所動,但為了穩定軍心,就把皇帝抬出來,為自己解圍,說:「吾非不敢出戰,甘心受辱。奈天子明詔,令堅守勿動。今若輕出,有違君命矣。」眾怒仍不可止,這時,司馬懿提了一個「合理化建議」:「汝等既要出戰,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敵,何如?」諸將同意了這個方案。司馬懿即寫表遣使,直至合肥軍中,向魏主曹睿請戰。有道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今司馬懿千里迢迢,寫信來請戰,有違常理,肯定有難言之隱。於是,為了給他一個台階下,曹睿即令衛尉辛毗,持節至司馬懿軍中,宣諭曰:「如有敢言戰者,即以違旨論。」眾將只得奉詔,不再請戰拚殺。
作為「在外主將」,「君命有所不受」,為將之道,貴在機變。司馬懿通曉兵法,曾經「八日而取上庸,擒孟達」,當時他可以先斬後奏。何等膽略!何等氣魄!為什麼這次臨陣指揮,竟表現得如此懦弱呢?情由至此,實為形勢不利也!
諸葛亮是一個擅長自己不發怒,專使對手發怒,而令其喪失清醒判斷的人。在與周瑜的週旋中,三次用計,第三次氣得周瑜金瘡迸裂,最後竟因此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在兩軍陣前,大罵王朗,致使王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摔死於馬下」;他在魏軍都督曹真病重之時,送給他一封信,大誇自己的優勢,歷數對方的敗跡,竟使「曹真看畢,恨氣填胸,至晚死於軍中。」
如今,諸葛亮又用這一手來刺激、羞辱司馬懿,以求調動司馬懿的軍隊。倘若司馬懿一失去自製力,一衝動,正好中了諸葛亮之計。但是,司馬懿是一個能以理智控制情緒的人。當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有意使自己發怒而中計的時候,他抑制了自己的怒火。諸葛亮贈他以巾幗,把自己當女子看待,他心中雖然大怒,但外表上,仍能強自鎮定。
孫子兵法中說:「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意思是說,不致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完全在自己;可是要戰勝敵人,則在於敵人有可乘之隙。孫子這個觀點,蘊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謀略:要戰勝別人,必須先戰勝自己。即在關鍵時刻,為將為帥者,要能夠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戰勝自己,不被情緒所左右。此時的司馬懿,就是憑著這一條,使得諸葛亮無法控制他的情緒,也就無法戰勝他的軍隊了。司馬懿此次的勝利,是從先自勝起,而所獲致!
古人云:「自知者明,自勝者強。」「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先自謙恭)。」「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確係至理名言!
(事據陳壽《三國誌》及有關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