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產成本正在逐年攀升,企業外移腳步愈來愈快。(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10月8日訊】中國製造王國的光環逐漸褪色,已不再是廉價的生產基地,特別是中國生產成本正在逐年攀升,隨著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外移腳步愈來愈快,迫使製造商不得不尋找新的生產替代基地。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泡沫,到了90年代初,泡沫經濟迅速破滅。但雖然泡沫經濟破滅,由於日本對美國的貿易出口仍然呈現巨額黑字(出超),到了9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急速升值。內需不振和匯率升值造成日本製造業紛紛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後來又集中到中國,這樣就造成了日本國內出現產業空洞化。
據日經中文網專欄作者柯隆撰文表示,所謂產業空洞化就是企業為了迴避匯率升值造成的成本提高,同時追逐海外需求,將工廠轉移到生產成本相對便宜的發展中國家。這樣有利於企業維持其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但對於國家來說,工廠遷移到國外,國內就業就成了問題;失業率提高意味著工資水準的下降,這樣就造成內需進一步萎縮,企業眼看著國內經濟沒有希望,結果就進一步加速向外國遷移工廠。
記得當年日本的通產省(今天的經濟產業省)每年都花很大預算委託日本的智庫(think-tank)研究如何防止日本的產業空洞化。雖然日本做了很多努力,但還是沒有能夠阻止日本企業對外遷移工廠,結果日本經濟出現了長期性的通貨緊縮,這就是日本人所稱的「失去的20年」。
最近,美國的Bloomberg通訊社報導稱,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一個研究表明很多在中國投資的日本製造業企業正在考慮要回家了。也就是說當年把工廠搬到中國來的企業正在考慮把工廠搬回日本,因為過去十幾年,中國的勞務成本隨著經濟發展迅速提高,同時,人民幣匯率也十分堅挺。雖然,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略有貶值,但相比日元,人民幣仍然堅挺。安倍首相重新上臺後實施的所謂安倍經濟政策,實際奏效的就是實施金融的量化寬鬆和負利率,結果日元對美元大幅度貶值,對人民幣也大幅度貶值。現在來日本旅遊的中國觀光客都會感覺到日本的物價很便宜。
那麼長此以往,中國是否也會出現產業空洞化呢?
應該說,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風險。所以才出臺了所謂的《中國製造2025》,同時也在促進創業和創新。當然,在動態的經濟發展中,要製造一種新的趨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勞務成本的提高可以說不可阻擋。因為經濟在發展,工人的工資停滯不前那勢必引發社會不穩定。所以說勞務成本的提高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問題是為什麼勞務成本提高了,內需卻沒有出現明顯擴大?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中國人的消費觀念跟美國人不同,美國人借錢消費,中國人在滿足了基本消費需求以後,更注重投資,比如買房或理財。當然,對於年輕一代來說生活壓力很大,要結婚就要攢錢買房買車,同時自己是獨生子女,如何贍養老人是個問題,社會養老不健全,兒女養老也確實沒有能力,所以,很多人只能是邊走邊看(wait and see)。對於那些結了婚的人來說,教育子女的成本也是不可忽視的,無論怎麼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有沒有可能學習日本讓人民幣貶值呢?應該說很困難。現在人民幣還沒有出現雪崩式貶值,但資本外逃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促進貿易出口,讓人民幣適當貶值是有好處的,但貶值預期同時會促進資本外逃。
儘管如此,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尚不會大面積滑坡,雖然一些企業為了調整其資源配置,有些工廠也可能離開中國,但畢竟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巨大。也就是說把中國當作製造中心的外資可能有一些會離開中國,但在中國銷售商品的企業一定會留下來的。也就是中國暫時沒有必要擔心所謂的產業空洞化。不過這並不是說調整結構不重要,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來自市場的看不見的手在調整資源配置方面力度不夠,來自政府的看得見的手對資源配置過於強大。政府過分干預市場必然有損企業的活力和市場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