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性騷擾普遍嗎:關鍵不在於比較 (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11月2日訊】今天看到一篇奇文,覺得有點又好氣又好笑。
文章來自國內一家很權威的英文媒體,是一篇從韋恩斯坦的性侵醜聞引申到中國的評論,可謂角度清奇。
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很久的加拿大裔埃及人」,她的文字帶著樸素的誠懇和示好,但是同時也有一種可笑的草率、無知和天真。
她先是一上來就不由分說地下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定論,說在中國「性騷擾沒有西方國家那麼嚴重」。
但是隨後,她並沒有列出任何數據、報導和研究報告來支持這個判斷,只是提出了「在中國生活多年,自己和身邊的朋友都沒有遇到過性騷擾」這樣一個蒼白無力的理由。
接下來她開始自說自話地分析說,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傳統社會,中國男人一直被教育要保護女性;同時中國社會比較保守,無論男女在和異性接觸的時候一般都比較膽小,不太敢輕舉妄為」。
看得出來,作者雖然在中國生活了很久,但很明顯對中國社會沒有任何深入的接觸,所以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層次上,所以才會發出這樣另類的友邦驚詫。
因為文章是英文,所以在國內沒有太多人關注,倒是在國外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連Reddit上都有人在討論。
不少同樣在中國生活的老外現身說法,批評說這純粹是瞎扯,他們自己就曾經在中國遇到過或者聽說過不少性騷擾的案例。
那家媒體也因此很快就把文章從自己的網站上刪除了,不過網上還是能找到原始網頁的截屏。
2
中國的性侵和性騷擾現象普遍嗎?問題嚴重嗎?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
但我記得一件事。
今年5月,北京電影學院一個化名阿廖沙的女生在朋友圈發帖,說自己幾年前在學校就讀時曾經遭受大學班主任父親性侵;事情發生後她報警但是沒有用,反而被老師和同學排擠。
阿廖沙的一個好友隨後在微博上實名公布了這件事,頓時輿論嘩然,大家都急切地等待北京電影學院官方能夠對事情做一個全面的調查。
幾天以後,等到的回應是刪帖,撤熱搜,另一個匿名爆料的賬號@北電侯亮平的所有帖子也被全部清除。這件事就此再也沒有後續。
我還記得另一件事。
今年8月,一名小女孩在南京南站被同行的年輕男子當眾摸胸猥褻。小女孩坐在男子腿上,而男子把手伸進小女孩的連衣裙裡肆意把玩,毫無顧忌。
有人看到這一幕,拍下照片發上微博,轉發十幾萬次。警方也迅速行動,很快就抓住了涉事的男子。
再早之前,還有《南方日報》的記者被舉報強姦實習生。
類似這樣的事其實並不少見,隔一段時間就能在熱點新聞裡看到,甚至就在我們身邊發生。
被爆出來的,是冰山一角。可以想見的是,沒有爆出來的必然是千千萬萬難以盡數。
3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比較,爭出勝負分出優劣:到底是中國的性騷擾、性侵、性暴力事件更多,還是其他國家的情況更嚴重?
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時代,性騷擾、性侵、性暴力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哪個國家都一樣,沒有必要盲目樂觀,更不應該視而不見。
還是在今年5月,曾經在幼年時被補習班老師性侵的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自殺。
在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前八天,她在一次媒體採訪時說,「普利莫·萊維說過一句話,他說集中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但我要說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暴。」
房思琪是林奕含的自傳體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的主角,她把自己幼年時的不堪經歷放在了這個人物之上。
而她說的「房思琪式的強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其實並不誇張。
根據美國很多年前的一份統計,每年全世界大概發生380萬起性侵、50萬起強姦案。要知道,這還只是一個不完全的估計。
中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但還是有一些的。
比如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做過一項問卷調查,發現有53.5%的女性受訪者稱自己或身邊其他女性在地鐵上遭遇過性騷擾。
再比如中國計畫生育協會也發布過一份報告,其中一個結論是有超過三成的在校大學生遭遇過性暴力或者性騷擾。
雖然這些統計都不夠全面也缺乏科學性,但大體上它們能夠說明的是:
性暴力這種慢性隱形的房思琪式暴力,存在於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任何種族、任何宗教之中,存在於你我身邊。
你覺得這些事情不多,情況不夠嚴重,只是因為那些受害者一直在痛苦中獨自默默忍受而已。
4
韋恩斯坦的驚天性侵醜聞被曝光以後,女演員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說,「如果所有曾經被性騷擾或者性侵過的女性都能用Me too發個狀態,那我們就能看到這個問題到底嚴重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她的提議很快得到了熱烈的響應。
(網路圖片)
短短十天之內,推特上一共有170萬條推文使用了#MeToo 這個標籤,來自全世界85個國家的用戶。
#MeToo 成為了一場轟轟烈烈聲勢浩大並且現在還在持續進行的社交媒體運動,鼓勵著那些有過痛苦記憶但卻不敢面對的人們能夠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有人寫道,「Me too,那年他56歲,我17歲。」
還有人寫道,「Me too,直到今天我仍然為當初發生的一切感到羞恥。」
還有人把自己的經歷畫成了漫畫。
類似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所有的故事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只是在關鍵的情節和細節上略有不同。
講出自己故事的不僅僅是普通人,還有女詩人,女學者,女參議員等名流,還有曾經在2012年拿過金牌的美國國家體操隊女運動員——她說自己從13歲開始就被隊醫以治療為藉口性侵,一直持續到她退役才結束。
看多了你也許很快就會感到枯燥,直到你突然意識到:
每一條推文,每一次被使用的#MeToo 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段可能已經被徹底改變的人生。
雖然我們都知道,性侵像是一條湧動的暗流,可能無時不在,也無處不在。但是,當這條暗流第一次顯露出來,它的規模仍然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5
對於中國人來說,另一個問題在於,我們對於性侵這件事總體上的認識還處於一個比較模糊的階段。
我們的學校裡,沒有給孩子們提供任何這方面的預防和自我保護教育;我們的法律,也沒有給出明晰的界定標準;我們還沒有建立起一個有效幫助受害者的機制,我們的社會輿論總體上還存在著對受害者的污名化趨勢。
甚至就連我們的媒體都絲毫沒有這方面的基本認知,還在洋洋自得於「中國社會的性騷擾沒有西方那麼普遍」。
從可憐的阿廖沙到南京南站那個可憐的小女孩,每一次這樣的熱點事件發生,都是在幫助我們一點一點釐清相關的概念,喚起更多人的關注。
原本我們也有很多個機會,鼓勵更多有類似經歷的受害者,走出自己藏身的恐懼之櫃。
可惜的是,效果雖然有,但相當有限。
有的時候這些事能夠得到解決,但更多的時候它們像阿廖沙的遭遇一樣,不了了之。
在#MeToo 那個話題開始流行之後,推特官方破天荒地特地設計了一個特製的表情符,是三隻不同膚色的手,高高舉起不肯放下,象徵著一種無聲但是堅定的姿態。
我期待的是,有一天,中國社會裏的性侵受害者們,也能不再獨自無助地舔舐傷口,不再把痛苦視為自己的恥辱,而是能夠大大方方地舉起手,坦然地說一句:
Me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