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途中,紅軍過貴州,暢飲茅台酒,進雲南,大啖宣威火腿。(網路圖片)
歷史學家高華曾著文章《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長征》揭密中共「長征」真相,文章稱,中共號召回憶「長征」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爭取外國人對紅軍的物質援助;但最終出版的文集刪除了與中共宣傳謊言矛盾的「長征」真相日記;而中共隨著不同歷史階段的高層內鬥,敘述也不斷轉變。
歷史學家高華在文章中稱,1936年紅軍到達陝北後,外遭國軍圍剿,內部財物極為短缺,陝北地瘠民貧,很難養活幾萬人的軍隊和幹部,到1936年前幾個月,情況更糟。1936年下半年,中共開始要求寫紅軍「長征」的回憶,直接起因很現實,就是爭取外國人對紅軍的物質援助。
1936年7月初,燕京大學美國講師、記者斯諾在上海中共地下組織和宋慶齡的聯絡和安排下前來陝北採訪。毛澤東等人認為,這是一個向外宣傳紅軍和爭取外部援助的極好機會。
8月5日,毛澤東和軍委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聯署發起徵稿,到1936年10月底共收到稿件200餘篇,約50萬字。左翼作家丁玲和成仿吾,一起參加了文稿編輯工作,而全部工作則由時任中共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徐夢秋負責,最後由徐夢秋統稿,至1937年2月22日完成,共收有回憶錄100篇等,是為《紅軍長征記》(又名《兩萬五千里》)。
這本回憶錄的作者大多是年輕人,對剛過去的事記憶猶新。1949年後,中共從政治的高度開始了對紅軍「長征」廣泛宣傳。可是徐夢秋主編的回憶錄卻長期沒有公開出版。直到50年代出版,刪去了近一半文章。
文章說,被刪去的主要原因,是依著那個年代宣傳工作者的思維邏輯,發現當年紅軍幹部的某些敘述和已成典範的敘述程式有不吻合之處!
在中共的宣傳中,參加「長征」的紅軍每天冒著槍林彈雨,食不果腹,被迫吃草根、啃樹皮,而遵義會議則是決定紅軍和革命前途命運的一個劃時代的轉折;可是何滌宙的《遵義日記》,卻寫了中共幹部團(紅軍大學)的幾個紅軍幹部在1935年初進入遵義城後的十天裡,經常去飯店點菜吃飯,而店主因生意太好,炒辣雞的質量越做越差;作者還利用空閑時間,把中共組織分配的打土豪獲得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縫店改做皮衣,被貪小利的裁縫偷工減料,生了一肚子的氣。對遵義會議,反而沒一字的描寫。
「長征」途中,紅軍大部分時間是行進在漢區,一路宣傳招兵,一路打土豪,補充給養;過貴州,暢飲茅台酒,進雲南,大啖宣威火腿。文章認為,何滌宙的《遵義日記》詳細寫到他在遵義的十天,既有去學校進行宣傳,又寫到紅軍幹部和遵義學生打籃球比賽,跳舞聯歡。何滌宙的文章沒一字提到遵義會議。
文章表示,上世紀40年代後,在「長征」的敘述中,正面代表只有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而遵義會議後的總負責人張聞天則完全不見蹤影;在文革初期,又以毛澤東和林彪為代表;「九一三事件」後,只剩下毛澤東一人;文革後恢復了歷史原貌,在毛澤東之外,又補上了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等。
文章揭露說,1934年4月28日,中共蘇區的門戶廣昌失陷後,轉移已成唯一出路。6月25日,共產國際來電同意轉移,隨即成立了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著手物資準備,猛烈擴紅和加緊訓練幹部。因周恩來等和廣東軍閥陳濟棠談判成功,紅軍突破一、二、三道封鎖線都沒有打大仗,只是到了強渡湘江時才遭到重大傷亡。
文章說,「長征」出發時的8萬6千人只剩下3萬餘人,還有許多新兵和挑夫逃跑。到達哈達鋪,紅三軍團只剩兩千多人;此時,由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整編的陝甘支隊只有14,000人,而到達吳起鎮時只剩下7,200人。
陝甘支隊到「長征」後期,沒打什麼大仗,逃兵很多,因為前三個月在川西北的藏區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見不到人」,「沒有土豪打」,一路擴紅進來的新兵,到達漢區後,不少人不辭而別,有的人轉回老家,還有一些人就留下給老百姓做了上門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