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Pixabay)
【看中國2018年3月30日訊】上個星期四,川普(特朗普)簽署對中國懲罰性關稅的備忘錄,規模五百億美元,並限制中國在美國的投資,通過世貿組織採取行動,財政部不久之後也會出臺一系列的制裁措施。
北京政府星期五作出回應,對美國產品徵收關稅,水果、豬肉、葡萄酒等,規模三十億美元,但並沒有涉及到主要的進口商品,像是大豆、高梁、波音客機,也許是為了日後貿易戰升級留空間。中美兩國貿易戰拉開了序幕。
從理論上講,自由貿易是互惠互利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擅長的產品和服務,通過國際貿易取長補短,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即使存在一些政府補貼也無傷大雅,比如北京政府對鋼鐵工業的補貼,造成中國鋼鐵價格低廉,傷害了美國的五金工業,但美國其他諸多需要鋼鐵為原材料的工業受益,其他領域的工作機會增加。
但是從八、九十年代開始,中國高科技、大投資行業的發展難以用簡單的政府津貼來解釋,像是商業飛機、半導體晶元、軟體技術、人工智慧等等。這些行業需要高昂的研究開發成本,完善的技術標準和行業規則、相當的規模效益才發展得起來。這樣的行業需要資源高度集中,少數的大企業就能起到壟斷的作用,而北京政府的目標就是要在2025年在這些領域達到壟斷的地步。要達到這一步,必須有知識產權,要麼自己開發,要麼迫使外國企業轉讓,還有就是非法盜取。而知識產權是美國的核心利益,也是川普政府不惜貿易戰的主要原因。
但是,能不能通過世貿組織的框架解決呢?當初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美國朝野的共識是,從此以後,北京政府會受到世貿組織框架的制約,會實現入世的承諾。但十幾年的事實證明,北京沒有這麼做,而且世貿組織的執行作用微弱。
要在世貿組織對簿公堂,講究的是冤有頭、債有主,受傷的企業必須提供足夠的證據起訴,但在華投資企業不敢這麼做,否則在中國會給小鞋穿。中國沒有法制,在中國打官司等於是自找沒趣。
過去幾年來,美國商業集團一直遊說白宮,他們的知識產權得不到保障,核心技術流失,作為民營企業,他們無法跟中國政府對抗,需要美國聯邦政府出頭作主。
二十年前,是美國的商業集團為了能打入中國市場,在美國朝野替北京政府說話﹔但是今天,同樣的商業集團在美國朝野遊說,對抗中國政府侵權行為。正因為中國侵犯知識產權太久,做法太明顯,所以川普政府針對中國貿易戰開打之後,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包括贊成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學家都保持緘默,沒有批評川普,這就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