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其實是人生第一場冒險。(圖片來源:Pixabay)
出生,其實是人生第一場冒險。不過因為一道測試題,就能解救無數嬰兒的性命!
當新生兒呱呱落地,生命之光的陰影下其實暗含著危機。早產、低體重、產傷、感染,這些都可能奪走孩子的生命。
即使在醫學昌明的今天,全球每100名新生兒中仍有5名死亡。5%的死亡率是因為一些衛生條件不理想的國家拖了後腿。但若是時間倒流60年,這數據卻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基本水平。
這60年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如此多,醫學的進步自不必說。但真正革命性的,卻是一紙測試題。這份測試題叫做「Apgar評分」,產科從業者絕不陌生。
它只有5項評定項,以此評定嬰兒情況,就這樣普通的一張紙,在那個時期卻拯救無數嬰兒,從此改變了產科。而製作出這項評分的是一名麻醉科女醫生,名字就叫做阿普伽(Apgar)。
阿普伽(Apgar)(圖片來源:Al Ravenna/維基百科/CC0)
1909年,新澤西州的一家醫院裡,一枚女嬰降生了。父親抱著這個小小的孩子,欣喜地向母親與哥哥宣告:她叫做維珍尼亞.阿普伽。她的父親是一位痴迷天文學的電工,他愛給阿普伽講解他所知道的世界,恨不得將所有知識灌輸給C。阿普伽也因此迷上了科學,總是主動求知。
一天,她聽父母講起她出生前的事。她才知道,在出生前,另一位未曾謀面的哥哥就因為結核病離開了世界。而她頓時想到,那位對她照顧有加的哥哥,也常常因為體質差臥病在床。那天後,她開始翻看介紹藥物的書,這是她第一次渴望知識派上用場,也是她第一次流連在醫學殿堂之中。
1929年,阿普伽從女子文理院畢業,輾轉到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求學。她花了4年完成了醫學博士的所有課程,成為了一名外科醫生。在學校統一安排下,她來到長老會醫院實習。這期間發生了一件事,讓她真正蛻變成一名醫生。
註:長老會醫院於1998年與紐約醫院合併,現名紐約-長老會醫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是紐約最大的醫療系統。長老會醫院成立於1868年,隸屬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文中所指應是長老會醫院。
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校區。(圖片來源:Alpsdake/維基百科/CC BY-SA 3.0)
她在一次手術失利後,眼看著救治無效的嬰兒送入停屍房。除了第一次體驗到乏力感,更讓她慌亂的,是她意識到病人「救治無效」的主因,或許是她失誤夾住了一處關鍵的動脈。
因為對自己的猜想感到怯怯不安,她夜裡悄悄溜進停屍房,打開患者切口瞧見了真相。一股寒意頓時湧上心頭,身為醫者,她「殺人」了。
失神落魄的她一夜難眠,她做了一個決定:向主刀的外科醫生坦誠她的失誤。想像中的雷霆大怒沒有發生,慣見生死的醫生只是瞧了她一眼。醫生告訴她:病人將生命交給你,你應該明白怎麼做。就是這句話,成為了她實習期乃至未來生涯所恪守的原則。
阿普伽實習期表現優異,接下來本可以成為一名正式的外科醫生。但她的導師卻找到了她,希望她能轉修麻醉學。麻醉雖然在外科手術中極為重要,但在當時的哥大醫學院,沒有人願意投身麻醉學。它就像大學裡的「調劑專業」一般,大多隻有得不到分配的人才願意去做。
成績優異的阿普伽,按理成為外科醫生絕對是板上釘釘,錯就錯在她是女的。雖然醫學越來越受重視,但女性卻沒有受到重視。導師見過許多女醫生,在成為外科醫生的路上潰敗,往往性別才是她們的敗因。當時恰逢美國經濟大蕭條,外科領域競爭更是誇張,一介女流之輩又如何分得到一杯羹?
1929年大蕭條下美國一家銀行出現擠提。(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0)
導師的建議是中肯的,阿普伽最終還是接受了。與其他人不同,阿普伽選擇接受,便全身心投入學習麻醉學。她輾轉多家醫院學習麻醉技術,花費四年才拿到麻醉醫師證書。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同年她被哥大醫學院聘為新成立的麻醉科主任。
初初成立的麻醉科,仍然只是多數女性不得已的選擇。阿普伽根本無法組建起一個像樣的麻醉科,她總是一人多職,充當著主任、老師、行政和執業醫師多個職務。幸好,隨著二戰的開始與結束,戰爭使麻醉更加受重視,麻醉科逐漸興旺起來。阿普伽也從管理一線退下,得到了校方認可的她,成了哥大首位女性醫學教授,這才守得雲開見月明。
不用再守著行政工作,阿普伽把精力轉移到長老會醫院的麻醉工作上。她開始關注產科麻醉,並且注意到了居高不下的初生兒死亡率。一開始,她只是從自己的研究角度出發,研究麻醉如何影響分娩。但她發現,真正的原因其實不是手術,而是產科醫生。
她注意到許多先天不足的嬰兒,會被產科醫生判定為「死胎」。他們可能是畸形、呼吸不暢,或是膚色發青,但仍能感覺到,他們在努力地呼吸。但就算再努力,他們的生命仍被醫生所放棄。這個發現解釋了,為什麼初生兒死亡率那麼高。
「病人將生命交給你,你應該明白怎麼做。」當年的一番話再次在她腦海響起,她決定改變這個情況。她向醫生們提建議,但作為一個麻醉科醫生,她的話又如何能夠動搖產科醫生?
醫生勸不動,她就試著與護士溝通。在溝通中,她逐漸明白醫生們為何如此決斷。與健康的初生兒不同,先天不足的嬰兒存活率確實不高。這些新生兒有的熬不過第一週,近半在生命最初24小時內便會嚥氣。
更主要的是,醫生沒有辦法判斷這部分嬰兒是否需要救助,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患爭端,放棄他們成了一種「潛規則」。阿普伽不能接受這種觀念,她不斷勸護士們跟她一起嘗試救助。在小生命面前,又哪有真的鐵石心腸?誰不喜歡被嬰兒緊緊拽住手指的感覺呢?
一些護士很快就被她的言語感動,她們背著醫生,嘗試救活送進停屍房的「死胎」。輸氧、保暖、推按,嬰兒竟然真的活了過來!
這件事頓時動搖了產科的「潛規則」,一部分醫生和護士開始效仿。越來越多嬰兒活了下來,但也有救治無效而未能成活的。不再需要救助嬰兒,阿普伽開始考慮如何判斷嬰兒的情況。
除了本職工作外,她開始守著產房,記錄那些救助嬰兒的數據,琢磨哪些孩子能救得活。就在這些成堆的數據中,阿普伽找到了規律,並將其簡化。她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評分錶,她將嬰兒的情況分作膚色、脈搏、觸摸反應、肌肉張力、呼吸五項。
每一項都有「0、1、2」三種分數,總分最高10分,最低0分。醫生通過判斷嬰兒的五個方面,快速打分判斷嬰兒的情況,一個有經驗的醫生完成一次評分甚至不需要一分鐘。
Apgar阿普伽新生兒評分五個指標。(來源:維基百科)
光有分數還不夠,阿普伽採集了更多數據,開始結合評分制定對應的救助方案。不僅是評分,多久評分一次,何時評分都是重要的參考數據。Apgar評分逐漸得到推廣,直至今日已然是產科的一個重要工具。發展至今,如何救治、評分方式都已經是公開的醫學知識了。
為了幫助更多嬰兒,她繼續研究畸胎學,憑藉這些工作,還獲得了公共衛生碩士學位。阿普伽一直在醫學領域耕耘直至1974年,這一年她因肝硬化去世。
在她37年從業時間裏,她為麻醉學守得雲開見月明,又提出了Apgar評分,將全球新生兒死亡率大幅降低。歷史上有許多醫生稱得上「母親的救星」,但嬰兒救星,她才是第一人。
在她的時代,醫學還是男性稱霸的領域。而她就憑藉著對工作的熱忱,斬獲許多同行都沒有的榮耀:
賓夕法尼亞州女性醫學院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
美國麻醉醫師學會頒給她傑出服務獎;
她成為了第一位獲得醫學和外科學院接觸醫學成就金獎的女性;
被1973年的女性家庭雜誌,評為科學年度女性;
最大的榮譽,是在1995年,被納入全國婦女名人堂。
這些殊榮,實至名歸。
許多人出生時,都經歷過體重過輕、早產或是產傷,半個世紀前,這都足以被醫生「判死刑」。
所幸那一年,一個身影躲進停屍房,嘗試救活被拋棄的「死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