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這次緊隨美聯儲調高了利率25個基點。(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2月25日訊】上週全球市場大家最關注的消息就是美聯儲年內最後一次加息,中國央行沒有跟隨加息,反而端上來了一碗特製麻辣粉,也就是TMLF,這是一種可以給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進行打折的創新的貨幣工具,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國加息之後,中國不僅沒有跟進,反而進行了定向的降息。
不過,今天我們想尋找一個與眾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情,那就是香港。
香港金管局這次緊隨美聯儲調高了利率25個基點。你會發現,今年美聯儲幾次加息後,香港金管局也同步調升了利率。為什麼二者會有如此緊密的聯繫呢?
這是因為從1983年開始,香港開始執行聯繫匯率制度——銀行每發行一塊錢的港幣,必須上繳相應額度的美元作為儲備金。這個比率在當年就約定為1美元兌換7.8港元,然後一路執行至今。也就是說,每次發行7.8港元出去,必須以1美元作為準備金,你不能想發就發,想發必須先有美元,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說香港沒有央行,香港只有金管局,它沒有自己獨立的貨幣政策,因為本質上,它在使用的其實是「美元」。
明白了這個基本的聯繫匯率制,你自然就能理解,為什麼每次美聯儲加息之後,香港馬上會跟隨加息。這就是我們上次說的機會成本的概念,你兩邊市場提供基礎回報必須完全一樣,這個天平才能持平,匯率才能穩定。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你用現金去買理財產品,能提供4%的回報,假如有一個創新的金融產品,說黃金也能生息,你存黃金,也能給你4%的回報,如果兩邊都是4%,那麼大家相安無事,天平完美。但是如果銀行特別激進,說你存我這兒,我給你10%的回報,那麼人們馬上會賣出黃金,換取現金,然後把現金存進去獲取那10%的回報。當人們都賣黃金換現金,那麼黃金和現金之間的匯率就會變化,黃金跌,現金漲。
而港幣和美元之間是完全一樣的道理,港幣如果想要自動維持7.8港元對1美元的匯率不變,就必須如影隨形地複製美聯儲的利率,讓天平兩邊齊平,這樣才不會有資本的大幅跨境流動。
但是別急,細心的你馬上會有個疑問,既然金管局每次都及時上調了利率,兩邊是完全齊平的,但為什麼新聞裡還總是說港幣匯率承壓,香港動用外匯儲備干預,以維持7.8比1的匯率穩定呢?
這裡的關鍵在於,香港和美聯儲調的都是一個叫做貼現率的東西,這個貼現率指的是銀行之間相互拆借資金的隔夜利率,它是最上游的短期資金成本。但是問題在於,到了最下游的企業和客戶那裡,各個商業銀行之間為了做生意相互競爭,它們會給客戶優惠貸款的折扣,所以,香港金管局加了息,提高了銀行間原材料的資金成本,但是銀行們寧可少賺一點,也要搶市場份額。他們不上調利率,儲戶的回報不足,資金就會從港幣市場流向美元市場。
以上的這個過程,最終的結果,就是帶來整體香港市場,從股市到樓市的流動性的收緊。
那麼,這種收緊,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這種影響非常微妙,而且很少有人覺察。
例如,我們很多業務非常穩健、甚至還在高速增長的中資企業,他們往往選擇了內港兩地同時上市。中國央行沒有跟隨美聯儲加息,所以我們自己即使現在是年底,但資金是不緊張的,可是由於香港調高了利率,導致了香港的流動性抽緊,於是這批中資公司在香港的市值遭遇了流動性抽緊而出現縮水。
因為現在已經有了滬深港通,兩邊市場基本打通了,所以同樣的一個東西,如果兩邊定價不一樣,那麼一定就有人把貴的賣掉,而去另一邊買便宜的,和你買手機沒有什麼不同。這種效應,就會改變兩邊市場的價差。
有一個指數可以衡量這種價差,叫做恆生滬深港通AH溢價指數。你會發現這個指數在今年2月份達到139,這意味著一家公司,完全同樣的資產,內地比香港賣得貴39%,目前這個指數隻有117。歷經一年,這個指數竟然出現了明顯的收斂,請問發生了什麼?(此現象僅在2018年出現,可能和央行未加息相關)
更有意思的是,為什麼2月份是峰值?然後開始收斂?
因為就在3月份開始,美聯儲啟動了今年的四次加息進程,從1.5%調升至目前的2.5%,而香港跟隨加息之後,就觀察到內港兩地,同步出現了資產價格的收斂。說得更加直白一點,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很多中資的好資產,市值大幅縮水,不是資產質量下降,而是受到了香港流動性的拖累。
所以大家需要適度關注香港市場,也包括香港的樓價,因為這種比價效應和套利機制,也可能會反過來影響我們自己的資產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