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生意,大家經常喜歡做行業比較。(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2月26日訊】中國1月份乘用車銷量繼續大幅下滑,證明了產品從企業賣到經銷商手裡的過程遇阻了。短期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和大機會都是用長期視角才能發現的,我們今天分享幾點。
第一點,看一個生意,大家經常喜歡做行業比較,尤其是以發達經濟體的人均使用情況為標桿。主流經驗都認為,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進入富裕型和消費型社會後,按道理汽車消費應該繼續增長,況且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只有美國的1/4,似乎它沒有理由不增長。
但是我們做了另外一個研究發現,各大經濟體進入人均GDP 8000美元的社會平均年齡是不同的。早先跨入這一門檻的歐美和日本,平均年齡更加年輕,一個20歲的人和一個40歲的人,他們的消費偏好一定是不一樣的。
現在一談汽車,大家都在談新能源。但是未來能源是過剩的,它不像我們小時候說原油再用40年就用完了,這個假設的前提忽略了技術進步的指數化加速和全球人口的增速放緩。技術是在進步的,財富是在增長的,但是人的增速放緩了,所以我們要看到硬幣的另一面:人均可以佔有的能源是在變多,甚至會是過剩的。所以,能源不是問題,問題是人變老了。那麼老人將來要不要開車,如果開車,他開什麼車?
社會平均年齡的增大,好像影響了汽車的銷量。這不是消費和需求端出了問題,而是在於,企業沒有真正用同理心,為越來越龐大的這部分消費者群體進行預先的考慮。
日本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日本每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人超過65歲,在日本一些比較偏僻的地區,公共交通非常不方便,老人出行還只能開車。日本有些駕駛員都八九十歲高齡了,日本的這個問題,將來全球都會遇到。在未來,你買的可能不是一臺車,而是一個自動駕駛的服務。
企業變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當今賺錢的企業大多是輕資產模式,而未來個人家庭的變化也完全有可能像先進的企業和組織靠攏,輕資產化。基於技術,這就是可以實現的,這個東西可能比新能源更加重要,但是因為技術、成本的原因,大家可能覺得這一天有點遠。人人都關心今天的事,關心明天的事,但是沒有人關心後天的事,這是典型的重要卻不緊急。而重要卻不緊急的事,往往有巨大的套利機會。
下面談談有關於長期視角的第二個思考。任何一門生意,首先研究需求。我們拿出三個大家最熟悉的東西放在一起:汽車、空調、還有電視機。你會發現,電視機早就賣不動了,但是空調的增長還是很穩定。電視機的面板技術換了一代又一代了,但是空調,它和你小時候,十年前甚至二十年的樣子沒有任何的不同。為什麼會這樣?
尋找需求的本質,電視機的背後,本質需求是休閑和娛樂;空調的背後,本質需求是26度的恆溫新風,汽車的背後,本質需求是時間管理、空間管理和身份管理。你會發現這三個需求,真正穩定的,建立在不變的基礎上的需求,只有空調,你往後看十年它都不會變。但是你去看電視機背後的需求,還有汽車背後的需求,它都可以拆碎後進行轉移。
休閑和娛樂,請問它有多少種解決方案?它不再是電視機,未來甚至可能都不再是手機。時間和空間管理,還有身份認同,這些需求又有多少解決方案?所以未來不一定是汽車,或者準確來講,不是今天大家腦子裡認為的那種汽車。能夠把這個問題精準地找到並解決的人,是未來十年後,做汽車生意的真正贏家。
最後,我們想引用矽谷知名的創業企業孵化機構YC創始人的一句話作為結束語:長期思維是當今市場上,屈指可數的幾個套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