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衛侯言計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觀衛,所謂『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讚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閉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子思言於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日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一一《資治通鑒•周紀•安王二十五年》
【註釋】
以上這些對話,發生在紀元前337年,戰國爭霸時期。
衛侯——衛國的國王。
子思——孔子的孫子,當時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公丘——複姓。
臧——善、好。閉——昏暗。
予——第一人稱代詞,指我或我的。
【今譯】
衛國的國王,言語和決策不正確,而群臣隨聲附和者,如出一人之口,子思說:「我對衛國的看法,正像《論語》中所講的:「君不為君,臣不為臣。」有個姓公丘的賢士問:「你根據什麼這樣說呢?」子思解釋道:「作為國家的君王,如果自以為是,就會聽不進大家的意見。事情做得對,而自以為是,還會拒絕大家的意見,又何況隨聲附和那些不正確的事情,來助長邪惡呢?不審察事情的是非真相,而喜歡別人讚揚自己,沒有比這更昏暗了;不思考是否合乎道理,而阿諛求容,以此求得主上的好感,沒有比這更會巴結的了。君王昏暗,群臣奉承,以此高居百姓之上,百姓是不會擁護的。如果這種現象不加制止,國家就不成體統了。」
子思對衛國國王說:「您的國事,將會越來越糟呀!」衛國的國王問道:「這是什麼原因呢?」子思回答說:「這是有來由的呀。因為您講話自以為是,大臣們不敢矯正其不對,大臣們講話也自以為是,下官和百姓們,同樣不敢矯正其不對,君臣既然自認為賢明,下邊就會同聲稱讚賢明,因為稱讚賢明,就會被看成恭順而獲得富貴,矯正錯誤,就會被視為抗逆而受到災禍。這樣下去,善良還會從哪裡產生呢?《詩經》說:『都講我聖明,誰還能辨清烏鴉的雄雌呢?』這不正像您國的君臣關係嗎!」
(事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精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