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托、相輔相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0月1日訊】70年彈指一揮間,世界處於大變革時期,中國經濟也走到了十字路口。《看中國》財經欄目特此編撰中國經濟70年系列文章,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國土資源年鑑》、《中國財政年鑑》、《中國稅收年鑑》以及各大學等研究機構。數據龐雜浩如煙海,文章若有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讀者予以指正。
一個國家的實體經濟是肌體,而金融可視為供給肌體的血液,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托、相輔相成。貨幣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猶如血小板一樣活躍在各個領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金融工具,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70年來,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但貨幣增長的速度更如火箭般一飛衝天。
中國經濟70年系列文章:
中國經濟70年:GDP增長已是強弩之末(組圖)
中國經濟70年:財政增長2950倍 盈餘已不多
什麼是通貨膨脹?就是流通中的貨幣在膨脹。
在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就把貨幣作為戰爭手段應用到國民政府掌控的城市:製造販運法幣,以巨量現鈔投放重要城市,搶購民生物資,人為製造通貨膨脹,導致民怨沸騰。
在印刷貨幣的經驗成熟之後,1947年7月,中共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董必武提議,組建中央銀行,並制定統一的貨幣。1948年12月1日,成立了中央銀行開始發行紙幣,最初被稱為「新幣」、「人民券」、「中國人民銀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為「人民幣」。
由於當時財政空虛,支出遠大於收入,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開始大量印鈔。根據相關統計數據,1949年4月,人民幣發行總量607億元,7月底就達到了2,800億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億元。到了1950年2月底,達到41,000億元,到了3月份,發行量已經增至49,100億元!
一年時間印鈔量暴增80倍以上,嚴重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中國13個大城市的批發物價指數上漲91倍,其中天津市的麵粉、小米、小麥、紗、白細布這五種商品的綜合價格更是上漲了103.7倍。
這種高通貨膨脹影響了建政不久的中共的執政根基,於是政務院(現在為國務院)頒布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將行政和軍事人員的編製和待遇、財政收支、國營貿易、物資管理與調配、現金管理、私營企業管理等進行統一,並嚴格按照計畫調配,由此形成了計畫經濟體制。
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新版人民幣,並確定新舊幣的兌換比例為1:10000,回籠資金壓制通貨膨脹。
隨著中共中央高喊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1958年、1959年,貨幣供應量激增,增長率達到了66%和30%,創下70年來的最高增長率記錄。物價上漲疊加全國性大飢荒,中國經濟一片狼藉。
從六十年代開始,差不多20年的時間裏,強力控制的計畫經濟體制導致貨幣供應相對「穩定」,年增長率在7%左右(增長率最高在1966年,達到15%左右)。
1979-1999年貨幣供應量。(圖片來源:網路)
然而從1980年開始,連續三年都保持著20%以上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到了1984年底,信貸發放過猛導致經濟過熱。官方曾試圖以行政手段控制信貸發放,但未能奏效。兩年後商品價格實行價格雙軌制,即一部分商品價格由政府計畫控制,另一部分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一些權貴階層利用價格雙軌制進行投機,以各種手段獲得計畫控制內的商品,再以高價在市場出售牟取暴利。
1988年市場上物價不斷上漲,權貴階層投機行為引起民眾不滿。1988年5月,中共中央準備以物價上漲為代價,有計畫地全面調整價格。1988年夏季,各地銀行發生了擠兌風潮,各類商品遭到搶購。銀行儲蓄比預計減少了400億元,官方不得不通過大量印鈔紓緩困境,已經存在的通貨膨脹更加嚴重。這也成為1989年民主運動的一個誘因。
2年貨幣緊縮期還沒過,中共政府就再度進入到熟悉的印鈔軌道,繼續以超過20%年增長率的速度發行貨幣,1993年創下激增37%這樣的增長率。官方統計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4.1%,各城市比比皆是價格翻倍的消費品。
70年來,中國貨幣供應量的軌跡:印鈔—物價上漲—收緊貨幣—更大規模的印鈔……
時至今日,官方在2019年9月11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193.55萬億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資本管制,這也是導致貨幣超發的一個重要因素。
通常來說,中國企業在與外國企業(例如美國)交易之後,因為強制結售匯制度,中國企業無法保留美元等外幣,這意味著每與美國交易一美元,中國央行就要按照當時的匯率加印人民幣給予中國企業。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怪圈——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老百姓用美元買走了,美元被中共政府拿走了;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共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就是手裡越來越多的人民幣,直接後果就是通脹之火灼烤家庭財富不斷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