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心正行正、心神調和,對胎兒非常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西方講優生學,希望下一代更好,中醫也有許多優生思想。
南齊褚澄所撰的《褚氏遺書》中提到:「合男女必當其年,男雖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雖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陰陽完實,然後交而孕,孕而育,育而為子堅壯強壽。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陰氣早洩,未完而傷,未實而動,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壽。」健康的父母才能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父母氣血有損,或不容易受孕,胎兒體質也不會好。
西漢儒家學者劉向編纂的《列女傳》,對於孕婦的飲食行為有一定的要求:「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胎教是很重要的,母親所聽、所視、所行,都會對子女有重大的影響。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在其《千金方》中有〈養胎論〉:「舊說凡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故姙娠三月,欲得觀犀象猛獸珠玉寶物,欲得見賢人君子盛德大師,觀禮樂鐘鼓俎豆軍旅陳設,焚燒名香,口誦詩書古今箴誡,居處簡靜,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彈琴瑟,調心神,和情性,節嗜慾,庶事清淨,生子皆良,長壽,忠孝仁義,聰慧無疾,斯蓋文王胎教者也。」受孕三月後,受精卵已逐漸發育成形,胎兒對外界已有感知能力,孕婦心正行正、心神調和,對胎兒非常好。
胎教是很重要的,母親所聽、所視、所行,都會對子女有重大的影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明代萬全的《婦人秘科》亦提到養胎之法:「受胎之後,喜怒哀樂莫敢不慎。蓋過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氣鬱,憂則傷肺而氣結,恐則傷腎而氣下,母氣既傷,子氣應之,未有不傷者也。其母傷則胎易墮,其子傷則臟氣不和,病斯多矣。盲聾、音啞、癡呆、癲癇,皆稟受不正之故也。」母親性情要平和,若為七情所傷,不但容易流產,也易傷到胎兒,盲聾、音啞、痴呆、癲癇都與養胎不慎有關。
那麼父母要怎樣保持身體健康,以孕育出健康下一代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這七損八益是指,女子以七七為天癸之終,男子以八八為天癸之極,要知自己身體的限度,不可過度強求。「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年紀太大生育,不但對父母親壓力大,兒女出生後也會不夠強壯,因此要審度一下自己的情況,做出明智的決定,不要過度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