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冠肺炎打亂一帶一路布局(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0年3月8日讯】中國為延續「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正式於2014年將其組織及系統化為「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簡稱BRI)。這個對沿線國家提供建設9000億美元(約27兆台幣)資金的絲路基金,更被譽為是世界史上由單一國家所發起的最大規模海外投資行動,也是繼美國主導重建二戰後歐洲的「馬歇爾計畫」之後規模最大的經濟外交項目,「一帶一路」更已成為「國家級頂層戰略」,是中國今後對外開放的總綱領。
而中國對於沿線國家的好意施惠,確實也讓其產生所謂的「必要性依賴」。若將世界分成中心國家、邊陲國家及半邊陲國家的概念。中心由工業國家為主導,邊陲國家則向中心國家出口原料,並從事勞力密集產業為主,以此讓依賴關係得以運作,導致邊陲國家的落後及不平等,中心國家則賴此關係維持較高的工資及貿易利益,並減弱國內的階級矛盾。但中國這項依賴理論更為進化的是,除了中國擔任中心國家的主持地位,連資金、勞動力都由中國所輸出,構成「一帶一路帶狀服務系統」,藉由這一條條的「帶狀」顏色,將歐、亞、非三大洲塗滿「片狀」紅色供應鏈的色彩。
但人算不如天算,在實施近8年的一帶一路,具侵略性的宣傳方式以及「威權化」、「控制化」、「擴張計劃」式的治理和模式開始令未受惠或已受惠國家開始感到懼怕。歐美先進各國也對於一帶一路提出反制,例如:美國除利用印太戰略政策反制一帶一路,更分別與日本、澳洲、印度、加拿大、歐盟等國聯手打造替代「一帶一路」的方案。
近來中國所爆發的新冠肺炎大規模的世界性傳染,又為中國本已搖搖欲墜的一帶一路前景雪上加霜。依部分媒體報導,在疫情大開後,為了控制疫情傳播,中國對內祭出人員流動管制,全世界也有逾133國對中國公民或有中國旅遊史的人啟動入境限制,中國勞工供應以及設備進口因而遭中斷,拖緩中國海外大型建設進度。中國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也坦言:「疫情防控對於中央企業海外項目、海外投資確實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也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確實打亂中國原先預設具有良辰美景一帶一路的一池春水。
除卻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紅色供供應鏈暫時的截斷之外,中國國內的經濟學者也發出了另一波的聲音,提出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最佳方案。其中,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還是「基礎建設」(簡稱「基建」),認為「新基建」短期有助於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再者,中國經濟專家也提出,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
由於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為60.6%,所以必須要加大、加深在新地區的基礎建設,提高中國的城鎮化率;更要在新的主體、新的方式、新的領域,開放基建領域的市場准入,擴大投資主體,引進私人資本提高效率,拓寬融資來源,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
若是「新基建」開始執行,勢必將讓中國已經受傷慘重的「一帶一路」更加避坑落井。以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來看,新基建必然促使中國政府抽回「一帶一路」的資金、技術與勞動力,與海外國家已經啟動的基建資源將會受到排擠,甚而必須中斷海外基建計畫,或者半退出計畫,由受援助國家接手後續工作。這對於經濟下行嚴重的中國來說,恐怕更加難以承受。一方面必須擱置培養已久的一帶一路,另一方面又必須再從已經枯竭的財政現況另造新坑,承受度如何也將令人懷疑。
在目前中國各省拚復工的當下,很多地區的復工並未完全到位;而復工還沒等到,反倒先迎來的「漲價潮」,據了解,目前中國各地的蔬菜、水果、建材、電子、消費、化工、等各行各業均出現的「瘋漲潮」,從10%、20%、50%、100%等程度一直漲到1200%餘,中國曾經引以自豪,拯救世界的一帶一路,主要是為了排解中國一些規模龐大卻又產能過剩的製造企業,例如鋼鐵、煤炭、玻璃製造、水泥、冶金等傳統製造業,繼而加速這些產業走出中國國門,發展高端產品的能力,讓沿途國家為中國產能過剩的製造業尋找生機,也就是供給側的改革。但現在,中國國內不是過剩卻是短缺的情況下,不走回老路,還能繼續改革嗎?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