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巨型野味非洲大蝸牛面前,中國吃貨根本狂不起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每年雨季,這些超大號的非洲大蝸牛就會呈爆炸式增長,爬滿了路邊的花壇和草地。那滿地的白色黏液,成了不少南方人的夢魘。
不同於平常所見只有指甲蓋大小的蝸牛,這種蝸牛能長到比手掌還大,其身子攤開幾乎能蓋住一張小臉(大臉不行)。牠們的成體殼長一般為7-8厘米,但最大則可超過20厘米,比一般的巴西龜殼都要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蝸牛之一。
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又名褐雲瑪瑙螺,其殼上有著棕褐色的條狀花紋,就像瑪瑙一樣。但從其俗名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蝸牛並非中國的本地種,而是其他地方來的。
兩百年前,這些蝸牛只生活在東非的沿岸地區,如肯尼亞、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地都是牠們的地盤。但到了19世紀中,牠們就不再安於現狀開始向全球出發,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入侵生物之一。
當然,行動緩慢、不會飛又不會游的蝸牛,是不可能自己完成跨海遷徙的。說到底,還是得靠不安分的人類帶路。而非洲大蝸牛「偷渡」到全世界的方式也都大同小異,吃貨和寵物愛好者可能需要背鍋。
在非洲,這種大蝸牛向來都是一種優質的蛋白質來源,比較受非洲人民的歡迎。現在在各種視頻平台上,我們也能看到非洲小哥演示如何烹飪非洲大蝸牛,吃法還不少。
也正是因為非洲大蝸牛個頭大、肉多、易養殖等特點,上世紀的許多商人也盯上了它的食用價值,把它帶到全世界各個地區。而在法國,也有一道著名的法菜叫法式焗蝸牛,用的是法國大蝸牛(Helix pomatia)。
只是高估了吃貨的戰鬥力,這種被主動引進的非洲大蝸牛不但沒能取代法國大蝸牛,甚至上不了餐桌幾乎沒有人願意吃。於是,這些非洲大蝸牛也在養殖場紛紛逃逸,在異國他鄉扎根。
例如在1932年,臺灣還處於日據時期,日本人下條久馬一就從新加坡以食用目的向臺灣引進了非洲大蝸牛。而臺灣著名的夜市小吃「炒螺肉」,用的便是非洲大蝸牛,但當知道螺肉來自非洲大蝸牛後,很多人也需一番心理建設才能下肚。而幾乎在同一時期,我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地也紛紛被這種巨型蝸牛攻陷。
除了饞非洲大蝸牛的身子以外,不少人盯上的則是非洲大蝸牛的「可愛」,把牠們當做寵物帶回國。例如在1966年,美國的一個小男孩就將3隻非洲大蝸牛帶回了美國邁阿密。
非洲大蝸牛的壽命很長,至少也能活個5到10年。小男孩很快就對這幾隻蝸牛感到厭倦,其祖母便把牠們放生在了花園裡。豈料,結果短短7年,牠們的數量就從3隻增加到了18000隻。佛羅里達州為了殲滅這種入侵物種耗時10年,斥資超過百萬美元。結果到2011年,牠們又一次捲土重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將其斬草除根。
現在,這種蝸牛已經遍佈了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成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種。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牠們也危害著500多種作物。
當然,光靠人類這一媒介「殖民」全球也不太可能。作為一個成功的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也認真研讀過「一個入侵物種的自我修養」,例如什麼都吃,隨時隨地能繁衍生息等。
蝸牛本身就是一種神奇的生物。不像寄居蟹等總是需要搬家,蝸牛一出生就自帶幾層由碳酸鈣組成螺殼,而剛孵化的非洲大蝸牛幼螺則擁有2.5個螺層。牠們一輩子都只能活在蝸牛殼的保護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層容身的蝸牛殼也會越來越大,圈數越多。
剛出生時,牠們就會主動吃掉自己富含鈣質的卵,以供蝸牛殼生長。而為了能讓殼持續生長,蝸牛也需要終生吃富含鈣的食物。這也是牠們什麼都吃的原因之一,讓人十分頭疼。其攝食量之大,每日食量就相當於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嚴重的影響著農業、林業等的發展。
除了瓜果蔬菜等各種農作物和植物,牠們還會通過啃牆皮、吃土等方式補鈣。特別是個頭巨大的美洲大蝸牛,如果放任不管,牠們分分鐘能把一面石灰牆皮啃成篩子。
而有了殼的庇護,蝸牛也更能適應環境。如果周圍的環境過於乾燥,路上蝸牛就會分泌出一種特殊的黏液封住殼口,自己則縮進殼內。以這種休眠的狀態,牠們能存活幾個月,等待著下一場雨再出動。
但光縮在殼裡面,當然還不夠。牠們鮮嫩肥美的肉身依然會被許多動物盯上,家禽、鳥類、蟾蜍和螢火蟲等都會以蝸牛為食。為了延續後代(餵飽其他動物),非洲大蝸牛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強大。
非洲大蝸牛一次產卵就能達到150~300粒,且孵化率極高能達到90%以上。在一年的時間裏,一隻成年的非洲大蝸牛(5個月)就能產下5至6窩卵。孵化只需一個星期,這批幼螺便就又能進入下一個循環了。
這樣算下來,一隻非洲大蝸牛一年內就能產生上千隻小蝸牛,讓人毛骨悚然。如果牠們入侵了一個沒什麼天敵的新環境,在這個「完美的蝸牛巢」中,那將會迎來一個爆炸性的增長,對當地生態威脅很大。在一個菲律賓島嶼上,一次剿滅行動在短短7個月內就清除了超過4500萬隻蝸牛。
當然,因為有小龍蝦被吃到只能養殖的先例,有人還是對非洲大蝸牛心存幻想。但如果在野外看到這種蝸牛,建議還是避而遠之,不要貪這一口吃的。因為除了破壞生態環境以外,牠們還是線蟲和吸蟲很多中病原體的攜帶者,給人類帶來不少疾病。
例如,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lus cantonensis)就把非洲大蝸牛當做中間宿主。此蟲會入侵腦部、脊髓和神經根,引起人體嗜酸性腦膜炎,嚴重可致死。
大家應該都知道福壽螺吧。因為未徹底煮熟,福壽螺曾致87位市民感染了廣州管圓線蟲,從此變得臭名昭著。但因為活動範圍更廣等特點,非洲大蝸牛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其實都比福壽螺高出不少。
除此之外,非洲大蝸牛爬過的蔬菜瓜果均可能殘留病原體,而這些病原體也能侵入人體皮膚的薄嫩處或破損處,引起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