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局部)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吳道子(約685年-約758年),又稱吳道元,字道子,中國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幼年家境貧寒,初為民間畫工,相傳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年輕時即有畫名,後來漫遊洛陽,從事壁畫創作,同時曾為將軍裴旻作畫,與張旭草書、裴旻舞劍並稱「三絕」。蘇軾曾稱讚他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其山水畫作蜀道之景,自為一家,傳曾於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百代畫聖」。
吳道子在史籍中富有盛名,但很少有傳世作品保留下來,無公認的真跡傳世。根據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的《宣和畫譜》記載,到宋代宣和年間宮廷收藏的吳道子真跡畫作僅為93件。這主要是由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吳道子為唐玄宗所賞識,被召入宮廷,「非詔不得作畫」,而安史之亂期間玄宗外逃,皇室的書畫毀損散失慘重。後來又經歷數個朝代的興亡更替與戰火離亂,字畫真跡損失與毀壞難以估量。二是因為吳道子真跡畫作有很多都是寺廟中的宗教壁畫,很多壁畫作品在歷代數次打壓佛教的行動中隨著佛寺和佛像的損毀而消失。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局部)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但已經可以窺見吳道子筆法的精髓。近代畫家徐悲鴻曾經獲得一幅殘卷,經他和張大千鑑定,同時認為是吳道子真跡,可能是一幅壁畫的草圖,暫根據畫中人物取名為《八十七神仙卷》,此幅畫氣勢磅礡,人物閑適秀麗,是中國古代繪畫的精品。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他善於利用線條的寬窄變化表現物體的凹凸,使線描的畫面具有立體感。早年筆法較細,風格稠密,中年變為遒勁。宋代畫家米芾形容吳道子筆下圓潤似「莼菜條」,波浪起伏,滑溜細膩,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他所畫人物衣褶,飄飄欲舉,線條遒勁,瀟灑秀逸,當時人將他和北朝齊時代著名畫家曹仲達相提並論,稱他們為「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因為曹仲達畫中的人物,衣服常緊裹在軀體上;而吳道子筆下的人物,大袖飄飄,線條流暢。他還喜用焦墨勾線,略施淡彩,自然超出絹素,稱為「吳裝」。
吳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唐代開元年間,吳道子因善畫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歷任供奉、中書省內教博士,改為道玄,此後一直為宮廷作畫。吳道子擅佛教、道教人物畫,還有神鬼、山水、鳥獸、樓閣等,尤長於壁畫創作。據載他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他曾於長安的景雲寺繪《地獄變相》圖,轟動京城。吳道子是修佛之人,「常持金剛經,自識本身」,他以丹青妙筆描繪神佛氣象,警示地獄之苦,教化人心,造福社會。
《唐朝名畫錄》裡記述:「又嘗聞景雲寺老僧傳雲,吳生畫此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十二,畫三)裡也寫道:「吳生畫此地獄變成之後,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地獄變相圖》中表現的地獄之陰森慘狀令人毛骨悚然。當時長安居民都去觀看,因害怕死後下地獄受苦,都誠心向善,以致街市的魚肉都賣不出去了。
唐代官員段成式曾看到長安趙景公寺吳道子所畫白描地獄變相,「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北宋書法家黃伯思曾見過吳道子的卷子本地獄變相圖,「了無刀林沸鑊牛頭阿旁之像;而變狀陰慘,使觀者腋汗毛聳,不寒而慄,因之遷善遠罪者眾矣。」這充分說明,吳道子所繪《地獄變相圖》的藝術魅力,及其產生廣泛的社會效應。
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就相信善惡有報。到了唐代,佛道兩教都得到極大的推崇,因果輪迴的理念,以及清淨無為的思想,下到百姓修為,上至帝王治國,都受其重要的影響。唐朝書法家張懷瓘認為,吳道子是南朝畫家張僧繇轉世,張僧繇擅長佛教畫。
中國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認為「天」是創造和主宰世間萬物的最高力量。正因為每一種傳統藝術都源於神賜,與其在世間的文明道義的使命相對應,所以人類真正傳統藝術家的成就也會「天授神助」,作品才會精妙絕倫,嘆為觀止,絕非人力可為之。傳統的中國畫能令人明辨美醜善惡是非、彰顯美德,才是中國畫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