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央行也一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6月28日訊】中國央行到底有多少錢?央行是如何印鈔的?這兩個問題其實都能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當中找到答案。每個家庭,每個企業,每個部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資產負債表,央行也一樣。
舉個例子:買了一套100萬的房子,首付20萬,貸款80萬,在不考慮利息的情況下,那麼家庭總負債就是80萬,總資產就是100萬。
總資產(100萬)=總負債(80萬)+所有者權益(20萬)
那麼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是怎樣的呢?
如果我們把這個恆等式放大到整個市場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假定市場上只有一個錢莊,一個人(老王),老王持有一張100元的欠條(小白給老王的欠條),有一天老王拿著100元的欠條去買大白菜,怎麼說賣菜的阿姨都不肯接受這100元,因為在阿姨看來這個欠條不是錢。
老王很苦惱,「小白你還我錢吧,日子沒辦過了唉」。小白安慰他說,「我現在也沒有錢,但我在錢莊的信用很好的,你可以拿100元的欠條到錢莊抵押兌換現金。」老王照辦。
老王到了錢莊,出示了小白給他的100元欠條,錢莊老闆很開心,說著「可以的,你可以把100元欠條抵押在我這,然後我把一張蓋有我印章的紙條給你(面額100元)」。老王接受。
終於,老王拿著它去買了大白菜,阿姨接受了,因為她覺得這錢受銀行背書,完全信得過。
上面的案例告訴我們:
1、市場的上紙幣真的不值錢,如果沒有銀行(央行)背書,其實就是一張白紙的價格。
2、當錢莊給老王100元紙條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市場多了100元的流通貨幣。而對於錢莊來說則多了100元的資產(小白給老王的欠條),同時也多了一筆100元的負債(錢莊給老王的100元紙條本質上就是欠條,只不過加蓋了他們的印章)。
在這個過程中錢莊的資產負債表變化是這樣的:
總資產(增加100元)=總負債(增加100元)
即錢莊資產負債表增加的過程就是市場上流通貨幣增加的過程。
回到現實,錢莊可以理解為央行,市場上流通貨幣可以理解為帶有錢莊印章的紙條,理論上說央行的總資產(總負債)有多少,那麼市場上的錢就有多少!
那麼央行總資產(總負債)到底是多少?截至5月底,央行的總資產(總負債)是36.78萬億(人民幣,下同),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市場上的錢就是36.78萬億呢?
理論上是,但實際上不是,原因有兩點:1、中國的存款準備金比較大,貨幣派生比較高;2、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相對比較複雜。
聽懵了吧,什麼意思?先讓給小白給你剖析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回到上面的例子,錢莊可以通過「印鈔」購買老王的欠條做大資產負債表,實際過程中央行也可以通過「印鈔」購買商業銀行的債券,這個過程銀行獲得了央行的貨幣,市場上的錢變多;而央行獲得了銀行的債券,資產負債表變大。這是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大的原因之一(央行「購買」國債)。
1、總資產欄下的兩項「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和「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分別體現的是央行對商業銀行以及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債權,說白了就是金融機構欠央行的錢。
一般的做法是央行通過逆回購、MLF、再貼現等方式給銀行們借錢,銀行們以國債、金融債等方式作為抵押,假如借錢是100億,那麼這時央行資產負債表總資產中「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項則會增加了100億人民幣。
而在總負債的「儲備貨幣」項中也體現為增加100億,什麼意思?
儲備貨幣其實就是基礎貨幣,可以理解為上面例子當中錢莊給老王帶有印章的紙條,所以當央行通過逆回購、MLF、再貼現等方式給銀行們借錢100億的時候,即表現為印出的基礎貨幣增加100億。
2、央行擴大資產負債表方式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央行購買美元。
很簡單,常年來中國一直以出口型經濟為主,在2014年之前中國企業在海外賺取了巨額的美元,這些錢回到國內需要強制結匯的。
企業或個人結匯本質上就是將美元賣給央行,央行通過印鈔購得了企業或個人手上的美元,而企業或個人得到了央行印出的人民幣,表現為市場上的人民幣增多。
當央行從企業或個人手中購得的美元越多的時候,總資產下面的「外匯」項(外匯佔款)則會增加得越快,而總負債下的「儲備貨幣」也會同步變大。
所以央行「購買」國債以及央行購買美元是近年央行資產負債表增大的原因,也是近年央行印鈔最主要方式。
認真看表就知道了,央行資產負債表中「外匯」(21.18萬億)+「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11.55萬億)+「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0.47萬億)=33.2萬億,幾乎等於央行總資產了(36.78萬億)。
而資產負債表當中的「儲備貨幣」項30.86萬億,其實差不多等於央行總負債了(36.78萬億),央行的總資產(總資產和總負債永遠都是相等的)基本就相當於市場上基礎貨幣總和。
有的讀者會問了,那麼剩餘的36.78萬億-30.86萬億=5.92萬億資金去了哪裡呢?
我們還忽略了總資產下的「對政府債權」,以及總負債下的「政府存款」。
1、對政府債權主要是央行持有的國債,一般是特別國債,在我們印象中,財政部發行的特別國債一共有4次,一次是1998年(用於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一次是2007年(作為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的資本金),還有2017年(對衝前次特別國債到期),最近一次是今年發行的抗疫特別國債。前3次,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後一般由商業銀行來認購,然後央行再從商業銀行手中購回特別國債(法律規定央行不能直接購買國債),轉來轉去結果就是央行購買財政部的特別國債,而央行的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印鈔。
所以當央行購買特別國債的時候,表現為總資產上面的「對政府債權」增大,而總負債下的「儲備貨幣」增加。
2、「政府存款」主要是財政部在央行的存款,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國家的錢一般是存在央行,當企業繳稅的時候(一般是1、4、7、10月),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轉變為財政部在央行裡的存款,結果就是市場上的錢變少,國家(財政部)的錢變多,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則表現為「財政存款」增加,「儲備貨幣」減少。
當財政支出的時候(一般是3、6、9、12月)則表現為財政部在央行裡的存款變為企業或居民存款,結果是市場上的錢變多,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則表現為「財政存款」減少,「儲備貨幣」增加。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
1、中國財政部的錢主要是存在央行,而其他國家就不同了,他們國家的錢主要存在商業銀行,降低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
2、財政存款並沒有計入M2(M2是企業、居民存款以及現金總和,視為市場上的錢),所以現在市場上的錢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