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之後,各大行難以消化的「硬骨頭」還有3000億至4000億元的規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12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劃定銀行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規定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的「硬骨頭」資產,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而今年底之後,各大行難以消化的「硬骨頭」還有3000億至4000億元的規模。如此巨大的存量,很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據《21世紀經濟報導》12月10日消息,該報從一家大行和一家股份制銀行瞭解到,監管此前與部分銀行以窗口指導形式溝通過部分難消化老資產的解決期限問題,如果超過2021年底資管新規過渡期尚未處置完,可採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寬到2025年。
報導稱,目前,中國國內大銀行的老產品規模超過萬億,佔五分之一左右,永續債和優先股還有千億級別,另外還有同業資產。今年底之後,難以消化的「硬骨頭」還有3000億∼4000億元的規模。
根據報導,一家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稱,他們銀行標準化產品佔比較高,其他很多資產可以通過發行新產品承接、產品自然到期來消化,今年年底還剩1000億左右的「硬骨頭」。
今年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等部門決定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近日,再將期限以一行一策的方式放寬到2025年。但業內人士表示,這些「硬骨頭」資產,自然到期還需要十幾年。儘管監管部門給出了5年的寬限期,但這些問題並不是5年後就能解決的。
一位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稱,老資產傳統理財資產端比較複雜,不單單是一些普通的債券,除了非標之外,還包括大量的產業基金、沒有流動性的永續債、優先股,以及二級資本債等債券市場上創新產品,這些標的主要投資力量都是銀行理財。
一位銀行資管人士表示,「大行基本都有2021年底的豁免額度,部分股份制銀行也有。這確實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比如老產品中有投向久期為十幾年的PPP項目、產業基金,還有一些問題資產,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銀行的永續債。」
永續債是銀行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重要渠道,中國監管部門曾經多次喊話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加快推進銀行髮型永續債補充資本。有些大行的永續債發行動輒超過500億,由於市場認購熱情不高,各家銀行的表內資金和表外理財只能彼此之間大規模認購,「互抬轎子」「你來我往」現象非常普遍。
但永續債不能有明顯贖回安排,也不會有投資人的回售安排,即使期限放寬至2025年,也無法根據資管新規做期限匹配。
央行金融定局局長孫天琦表示,目前,全球經濟受到疫情的影響暫時出現了萎縮,中國經濟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確實也增加了資管業務規範整改的難度,資管新規過渡期的相關政策令市場非常關注。
之前7月份出台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年底時,就有很多網友稱,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是行業內早就有的共識,因為整體存量的規模太大了,如果必須要在今年年底壓縮完畢的話,很多機構都做不到。再加上外部的環境日益嚴峻,留一個時間給金融機構緩衝一下,整體目標就是防止發生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此次出臺「一行一策」以「適當延長+個案處理」,再次將期限放寬到2025年,有網友認為,不過就是純粹的拖時間,「拖一天賺一天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