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北進入疫情警戒第3級,外出必須全程戴口罩。(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雙北進入疫情警戒第3級,外出必須全程戴口罩。專家表示,口罩密合度是防護重點,可將綁帶拉緊、透氣膠帶貼好空隙或多加1層貼合臉型的布或泡棉口罩,都可增加密合度。針對大眾的疑慮關於:確診患者有哪些典型症狀?如果疑似確診或接觸確診者,應該如何處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給出具體的建議。
據《中央社》報導,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疫情快速擴散,2天內就增加386名本土個案,以雙北地區疫情最嚴峻,進入疫情警戒第3級,外出若未戴口罩,可開罰新台幣3000至1.5萬元。
去年實證可電鍋乾蒸口罩消毒的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今天透露,口罩防護的重點在於是否緊密貼合臉型,而非戴幾層口罩。
賴教授表示,武漢肺炎病毒仍以近距離飛沫傳播為主,外科口罩可過濾10微米以上大飛沫,一般民眾在普通場合戴外科口罩,加上維持社交距離即可。需要注意的是:N95口罩過濾率達95%,一般外科口罩則達80%,但若佩戴時未貼合臉型,空氣微粒就會從隙縫處洩漏,防護效果也降低。若在密閉空間如電梯、車內,口罩洩漏部分可能較無法防護。
賴全裕提到,最常見的洩漏處就在鼻梁、下巴與雙頰,也就是口罩的4個邊界處。
要提升口罩密合度、減少病毒從隙縫處洩漏,賴全裕提3大要點。
第一:口罩綁帶要拉緊,耳朵後方繫繩可打結,鼻梁處也要確實壓緊,讓口罩更加貼合口鼻。
第二:可用透氣膠帶將下巴、雙頰等隙縫處貼起來;
第三:可多戴1層貼合臉型的布口罩或泡棉口罩,目的是增加密合度。
但賴全裕教授強調,不建議戴2層外科口罩,因洩漏縫隙還是一樣,反而增加呼吸阻力,讓口罩戴不住。
確診患者十大典型症狀
目前已知個案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之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人可能出現呼吸困難、腸胃道症狀(多數以腹瀉症狀表現)或嗅覺、味覺喪失(或異常)等症狀。
武漢肺炎確診者嚴重時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 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訊,患者大多數能康復,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
武漢肺炎台灣本土疫情升溫,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17日上午上班時間,民眾遵守規定戴上口罩,做好防疫工作。(圖片來源: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我是確診個案要注意:
1. 大部分的COVID-19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
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可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洗手。
5. 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
6.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
7. 請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9. 使用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10. 電話連絡密切接觸者(在開始有症狀發生的前3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
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要注意:
1. 如果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3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有面對面15分鐘以上的接觸),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有需立即就醫需求,請不要離開住所。
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
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
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可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洗手。
5. 觀察自己是否出現COVID-19的相關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
6. 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請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
7. 請依指示就醫或前往篩檢,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
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
10. 如果不是密切接觸者,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14天,如有疑似症狀,請佩戴口罩後就醫評估,並告知可能的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