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1年9月13日訊】在海外、尤其是美國通脹壓力不斷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國內通脹整體表現「淡定」,中外通脹走勢分化的原因是什麼?有何影響?國內通脹又將怎麼走?
全球通脹分化
近日,主要經濟體陸續公布了通脹數據,美國7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增5.4%創13年新高,7月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同比增3.6%,更是創出30年高位;歐元區8月CPI同比增3.0%,回到了10年高位;德國8月CPI同比增長3.9%,創1994年以來最高等。新興經濟體通脹整體壓力也不輕,7月份土耳其(19.0%)、俄羅斯(6.5%)和巴西(9.0%)均創多年新高。而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最新公布的8月CPI同比僅僅增長0.8%,表現異常溫和。為何中國通脹與其他經濟體分化,有哪些影響,國內物價走勢如何?
通脹分化原因
中外通脹分化原因還是要從經濟結構、上下游價格傳導效率、各國防疫水平等方面尋找。
一是經濟結構。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通脹受食品價格波動影響大,而發達經濟通脹與能源價格關聯緊密。上半年國內生豬產能加快恢復至正常年份水平,加之豬肉需求淡季及基數效應,國內豬肉價格接連跌破成本價,8月生豬價格同比下滑44.9%,拖累CPI同比下降1.09個百分點。而歐美經濟體受能源價格影響大,尤其是汽柴油價格上升,對美國消費者支出成本影響很直接,這背後與美國能源結構有關。數據顯示,7月美國能源價格大幅增長,帶動交通運輸成本增長19.4%。
二是價格傳導。中國8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上漲9.5%,創近13年新高,PPI和CPI同比「剪刀差」進一步走闊。相比之下,歐美主要經濟體PPI與CPI同比走勢基本一致,反映中國上下游價格傳導遠不及歐美。背後原因,一方面國內工業生產與下游終端消費需求有所「脫節」;另一方面,國內下游消費品的市場競爭較為充分,上游原材料價格漲價,中下游企業或經銷商為保持市場份額也不敢輕易漲價。
三是防疫差別。截至目前,海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歐美主要經濟體及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每日新增病毒感染人數仍在快速增加,疫情蔓延不僅損害人們身心健康,並直接或間接對經濟供給、需求兩端造成影響,全球產業鏈持續承壓,這些會通過生產運輸成本等渠道影響各國物價。
有何影響?
從全球看,海外不受控制的通脹,將危及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市場穩定。對於發達經濟體來說,高通脹壓力迫使歐美主要央行削減寬鬆政策,高通脹對中低收入階層影響相對大,高物價環境導致家庭財務預期更謹慎,甚至減少部分消費開支,進而對就業、內需和經濟復甦構成拖累,外加防疫前景不確定性,發達經濟體央行面臨「兩難選擇」。
對於部分新興經濟體而言,可能面臨歐美央行收緊政策,外部融資環境收緊,內部疫情強勁擴散、高物價、經濟衰退、失業上升,甚至潛在資本外流等壓力,上半年俄羅斯、巴西等經濟體「率先」加息。全球經濟復甦不平衡,通脹與政策前景不確定性,以及全球資產估值整體處於歷史高位,市場波動加劇。
對中國而言,中國經濟早已融入全球體系,海外經濟與市場波動不可避免對國內造成干擾,但影響可控。從歷史經驗看,任何一場危機是內外因素疊加共振下的風險強烈釋放,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穩步恢復、結構逐步優化,物價走勢平穩,宏觀風險趨於收斂,政策空間足,中美保持寬利差(中美國債收益率差),金融業穩步有序開放和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等,這些都是國內在應對海外波動時的有利因素。
走勢展望
本輪歐美通脹壓力受多重因素交織影響,呈現「棘輪效應」,部分經濟體結構性問題突出,僱員工資上漲、房價走高、以及全球高度寬鬆金融環境繼續提升市場風險偏好等,接下來的6-12個月通脹水平將維持高位運行,而中國物價相對會保持溫和,與歐美主要經濟體物價保持「剪刀差」。
中國國內疫情受控情況穩定,內需和經濟穩步恢復,利好物價走勢。從物價結構看,一是國內生豬供需逐步趨於平衡;二是國內民生必需消費品供給相對充足,整體上,未來物價動能將保持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