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外的頤和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什麼是規矩?
【01】規矩 是一種分寸
中國有句俗話:魚放三日發臭,客住三天討嫌。
剛做出來一道魚肉聞起來很香,但如果放上幾天可就臭了;到別人家做客,剛開始人家很歡喜,住的日子久了,就會惹人厭。
這就是在說:凡事不能過頭。用孔子的話講,就是「過猶不及」。
做一件事,過了頭和達不到,這兩種效果其實是一樣的。
古語云:「處事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一些人之所以能夠一路順風順水,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勤奮,也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能夠把握分寸。
有分寸感的人,說話得體,做事留有餘地,讓人感到親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卻又並不疏遠,達到一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境界。
【02】規矩 是一種教養
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都是生活小細節,卻能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
比如:不要在連排的座位上面「抖腿」;
別人在睡覺的時候,懂得「安靜」二字;
看電影請保持安靜,手機也保持靜音和安靜;
在宿舍或公共場合、公交車上,看視頻、聽音樂和玩遊戲等,請戴上耳機;
在地鐵上,不要一個人靠著扶欄,請給別人的手留個位置。
古人說: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
教養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命層次。良好的教養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並非單純的禮貌,而是文化的積累,和習慣的養成。
守規矩是最基本的教養。
【03】規矩 是一種原則
嚴遵曾言:「心如規矩,志如尺衡,平靜如水,正直如繩。」
一個人有原則,有規矩,才能內心方正平靜。
李女士是低保戶,早些年得了一場重病,丈夫常年疾病纏身,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
夫妻倆經營一個只有一平方米多的攤位,靠買賣雞蛋、乾貨、麵條等維持生計。起早貪黑、辛辛苦苦一天,也只有50元左右的收入。還有一個孩子大學剛畢業,目前在家裡待業。
一天,她在攤位不遠處,撿到一個錢包,看到裡面有幾千元現金、銀行卡及身份證等,就立即聯繫失主來認領。
失主拿回了錢包後,立即從包裡拿出一沓錢感謝她。
但卻被她斷言謝絕:「這只是件小事,這不算啥;再說,如果我想要你這錢,那還不如當初撿到的錢不還給你。所以這錢不能要,拿了你的錢,我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一個人在得意時,堅守原則可能是名譽使然,但他在失意時依舊堅守原則,那就是真正的善良。
原則不是不通人情,也不是對外界的敵意,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規範。
守得住原則,才守得住那份心安。
【04】規矩 是一種底線
人有境界,也有底線。一個人,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敢干。一個社會,沒了底線,就什麼都會發生。
孟子曰:「人有所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才華橫溢,卻徘徊於仕與耕之間,後來乾脆歸隱田園。
這一切,源於他不願打破自己的底線。
陶淵明清正廉明,從不攀附權貴,也絕不阿諛奉承。
而是選擇一生堅守原則,把才華賦予詩中,流芳百世。
守住底線,不僅在於做了多少事,更在於明白哪些事做不得。
【05】規矩 是一種人品
有才不如有德,有錢不如有品。
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曾聽到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始了,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
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託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各種手續。
老人爽快地答應了。
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
謝過老人後,兩人分別。
幾日後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有人感嘆地說: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後卻強烈地感覺到:人品才是最高的學位。
你是什麼樣的人品,就決定了你的人生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為人規矩,品行自然端正,就算前路再窄,也能越走越寬。
相反,那些一門心思走捷徑的人,遲早會斷送在自己的心機裡。
無視規矩的人,注定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