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封國圖與軍陣圖。(網絡圖片)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西晉末年元康元年至光熙元年(公元291年~306年)間由西晉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最慘烈、最嚴重的統治集團內部動亂,共持續16年。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重病之時下了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依托叔父汝南王司馬亮及皇后楊芷之父楊駿共同輔助太子司馬衷(晉惠帝)繼位。但其實繼位的晉惠帝愚鈍,根本無力掌控國家。這場巨大的動亂啟自外戚楊駿與皇后賈南風的權力鬥爭,賈皇后擅權專斷,引發皇族不滿。首先起兵反對的是在親信孫秀唆使和支持下的趙王司馬倫,孫秀等人廢惠帝,卻又引發齊王、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聯合反趙王,趙王兵敗而被囚禁,不久被賜死。齊王聲譽盛大,於是以大司馬身份掌政,但他隨即大興土木,並沈迷酒色逸樂,不視朝政,大封親信,甚至加罪不經大司馬府而直接上奏的大臣以及殺害諫臣,種種事跡都令眾人失望,同時大家也就歸心於先前謙退的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乘機發兵奪權。
最終東海王司馬越在一系列動亂後掌握朝權,主導晉朝的朝政直至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去世為止。但其掌政期間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對外也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西晉政權走到了末路。
“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滅亡 進入東晉和五胡十六國時代
可以想見,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諸王忙於武裝鬥爭期間,北方主要少數民族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個部族趁西晉政權內部空虛,紛紛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據政權,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南方地區亦有變民,例如杜曾、王如及張昌的起事。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進而引發戰爭,禍及全社會,造成大量破壞,也加劇西晉的統治危機,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動亂後西晉皇室遺族避走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稱東晉。
北方的中原地區則由漢族以及非漢族的各遊牧民族部族政權割據,前後建立十六個國家,其中以鮮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權影響力最廣。因為鮮卑屬於上古華夏族同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東胡族後裔,所以這五個少數民族被南方王朝統稱作「五胡」,中國古代史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分裂的局面從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續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後,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