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因淫亂敗德而最後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引人深思。(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勸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許名奎,書成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勸忍百箴》共計一百篇。其內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勢等多個方面。全書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傳達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
古訓嘉言可以作為今日之借鑒,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本篇筆者繼續為讀者介紹《勸忍百箴》一書中《色之忍》篇中有關周幽王因淫亂而招致身死國滅的內容與典故。
【原文】桀之亡,以妹喜;幽之滅,以褒姒。
[大意]夏桀身亡,是因為妹喜。周幽王國滅,是因為褒姒。
筆者個人認為,每個王朝的興衰滅亡自有其定數,天意彰顯。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也並不一定是一個單一的因素造成的。《色之忍》篇中舉的這些例子,君王貪色無疑是為其國家帶來災難的一個重要因素。筆者為讀者介紹其中的一個歷史典故——「幽之滅,以褒姒」。
周幽王,姬姓,周氏,名宮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的亡國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間在位,共11年,謚號幽王。
周幽王的事跡主要見於《史記》。周幽王繼位後,立妃子申後為王后,申後所生之子姬宜臼為太子。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都城鎬京發生地震,並引發涇、渭、洛三條河川發生震動。同年,涇、渭、洛三條河川枯竭,岐山發生崩塌。西周大臣伯陽甫認為,這些災害的發生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伯陽甫還預言,若國要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為十是天數的一個輪迴,上天所要拋棄的國家,不會超出十的期限。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發生正好十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執掌政事。虢石父為人姦佞乖巧,善於奉承,貪圖財利,但周幽王卻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強烈不滿。
美女褒姒入宮,周幽王非常寵愛褒姒。褒姒的來歷很不一般,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其來歷有神話色彩。但這段記載是來源於正史《史記》,而司馬遷編寫史書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
夏朝末年,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夏帝占卜,或殺掉龍,或趕走龍,或留下龍,都不吉利。夏帝又佔卜請求能得到龍的唾沫儲藏起來,才吉利。於是陳列玉帛,並以簡策寫文告請神龍,龍離去後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裝起來,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跡。夏朝滅亡,這匣子傳到商朝。商朝滅亡,這匣子又傳到周朝。經過三個朝代,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周厲王末年,打開觀看。唾沫流到宮中,無法除去。周厲王就命令婦女赤著身子對它大聲呼喊,唾沫便變成一隻黑蜥蜴,竄到周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小侍女,剛七八歲,碰上它。周宣王時,這個侍女成年後便懷孕,沒有丈夫卻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
宣王時有童女唱歌謠說:「見到桑木做成的弓,箕木製成的箭袋,周國將要滅亡。」當時周宣王聽到這首歌,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和箕木箭袋,於是周宣王派人抓住並殺掉他們。夫婦倆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丟棄在路旁的那個「妖子」,夜間啼哭,因此可憐她,便將她收養。夫婦倆逃到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便請求獻上那位侍女丟棄的女孩給周朝來贖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從褒國而來,故稱褒姒。
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褒姒就非常喜愛。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臺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後來,褒姒為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最終周幽王竟然廢嫡立庶,廢黜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原是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後來周幽王立她為王后,故稱申後。太子姬宜臼,是申後所生,即後來的周平王。
周幽王廢黜申後和太子姬宜臼後,改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因周幽王太過寵幸褒姒,認為禍患已經形成,誰也無法改變,西周必會滅亡。
申後和太子姬宜臼被廢黜,申後的父親申侯很氣憤。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屬於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各諸侯因為以前多次被戲弄,以為這次還是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的鬧劇,所以看到烽火的諸侯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都拿走才離去。西周就此滅亡。
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公元前770,平王即位,把都城東遷到洛邑,以躲避戎寇,史稱東周。平王在位時,周王室衰敗,諸侯強大之國吞併弱小之國,齊、楚、秦、晉開始強大,政令往往出於稱霸的君主。周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去世。
《史記》對周幽王的評價是「無道」、「淫亂」、「昏亂」。《史記》曰:「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周幽王被擒是因為他和褒姒的淫亂。《詩經》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