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曉圖〉局部圖
提及有名的古畫,許多人均會提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或仇英的〈漢宮春曉圖〉,但除了這三幅畫作,其實還有不少名作,是你應當要認識的。現在,就讓小編帶領你一起認識另外七幅一定要熟悉的名家畫作!
一、〈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繪畫,被譽為「畫中之蘭亭」,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話是畫家黃公望1350年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製完成。黃公望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用墨淡雅,山與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的內容約有80%是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則是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後來幾經易手,又遭遇「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目前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中;後半卷為無用師卷,目前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6月,〈富春山居圖〉的前後兩段首次終於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二、〈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局部圖
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圖〉運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宮闈中的尋常瑣事,其中包括妝扮、折枝、插花、飼養、歌舞、鬥草、彈唱、圍爐、下棋、讀書、對鏡、觀畫、送食、揮扇,所繪人物總共115人,其中包括了後妃、宮娥、皇子、太監、畫師等,人物個個身穿鮮麗衣服,各顯不同姿態,且均各個忙碌,並無閒暇之人,此畫絕對展現了仇英過人的觀察能力及精湛的寫實功力。
臺北故宮的研究員劉芳如的〈人間仙境─仇英漢宮春曉圖卷〉一文強調:〈漢宮春曉圖〉的最大特點莫過於「運用了很多巧妙的布局手法,突顯出園苑與宮廷居室之間錯綜交疊的關係,致讓畫面充滿了橫向延伸的空間美感」。因此,仇英借助一些行進中的侍女,或顧盼的神情來作為導引,將不同的活動,串聯成為彼此具備呼應效果的完整畫幅。
劉芳如表示:「仇英筆下的仕女,各個眉目清秀、體格纖細,自有一番迥異於前代的個人特質,也反映出明代對女子臉龐以及服裝色彩的審美觀。即便與時代相去未遠的院畫長卷〈出警圖〉和〈入蹕圖〉相比,〈漢宮春曉〉在人物與景物的結合方面,無疑更見洗練、生動。」
三、〈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又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又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是宋代王希孟書畫作品,同時是宋代傳世最長的畫卷。王希孟是在北宋政和年間進入翰林書畫院的,他還曾獲得宋徽宗指導畫技。目前此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此作品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與浩淼的江河湖水,在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與捕魚、駛船等,描繪十分精緻,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疏密中力求變化,氣勢連貫,且運用披麻與斧劈皴相合,山石的肌理脈絡與明暗均表現了出來;色澤清麗,在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整體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出了山水的秀麗壯美。
四、〈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同樣是世人熟悉的中國名畫之一的〈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換言之,就是描繪了韓府某次夜宴的全過程。此畫作分成了五段,其中包括:悉聽琵琶、擊鼓觀舞、欣賞王屋山跳六麼舞、更衣暫歇、清吹合奏及曲終人散。
為了避免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韓熙載特地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盛大,還跟賓客縱情嬉鬧。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表現張力十足。設色雅致,極富層次,神韻獨特。據載,〈韓熙載夜宴圖〉是李煜聽聞韓熙載生活荒唐,特地派遣南唐的畫院待詔顧閎中前往窺視,回來後憑著「目識心記」繪製了這一幅畫作。據悉,南唐另一宮廷畫家周文矩也畫過〈韓熙載夜宴圖〉,元朝時期兩幅畫作俱在,但今只存顧本。另外,還有收藏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的唐寅摹本。
五、〈虢國夫人遊春圖〉
張萱作品《虢國夫人遊春圖》,宋摹本,畫中右一身著男裝,座騎三鬃馬鴛鴦鞍者為虢國夫人。
工筆人物畫樣式的確立者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西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恥駭」的典型環境。畫中共有九人,包括八騎人馬及一名女孩。疏密有度的人馬在行進的行列中,從頭至尾,充滿閒適、抒情,且不乏勃勃生氣。
前三騎及後三騎是侍從、侍女與保姆,第一位身著男裝,座騎三鬃馬鴛鴦鞍者,正是虢國夫人。觀看馬的鬃毛,經過精心修剪的理應只有兩匹,一個是最前面的身著男裝的,另一個則是帶著一個小孩的侍女。
六、〈步輦圖〉
〈步輦圖〉正是描繪了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目前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此畫色澤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是唐代繪畫的代表作品。
由於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特地派遣使者祿東贊來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正是描繪了西元640年(貞觀十四年),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此畫反映了唐代漢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七、〈洛神賦圖〉
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內容繪製了〈洛神賦圖〉,圖為曹植。
〈洛神賦圖〉,是名畫家顧愷之依據曹植《洛神賦》內容所繪製的作品,裡面最感人的描繪莫過於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洛神最後只能無奈離去的情景。
過去就有不少畫家畫過〈洛神賦圖〉,同時出現了很多宋代摹本,且被認為是顧愷之原作的摹本。目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卷,在人物形象上,基本上類似,僅在構圖上出現景物繁簡的差異。景物比較簡約的畫作,在風格上呈現了更多的六朝特點。
八、〈百駿圖〉
〈百駿圖〉局部
〈百駿圖〉是義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作品,如同畫名所示,這幅畫作一共繪製了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臥,可謂是曲盡駿馬之態。畫面的首尾各自有牧者數人,控制群馬,體現人與自然界其它生物間的和諧關係。郎世寧在表現手法上,充分展現歐洲明暗畫法的特色,凸顯馬匹的立體感,且用筆細膩,著重動物皮毛的質感表現。
九、〈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張擇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絕對是每一個人提古畫時,幾乎會立刻想到的名作之一。
這一幅風俗長卷,描繪的是北宋故都汴京的景色,曾為北宋宣和內府收藏。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它真實地演繹著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極具重要的歷史價值。張擇端成功描繪出了汴京城內與近郊的各階層在清明時節所展露的生活情景。
由於〈清明上河圖〉表現出了勞動者與小市民的生活樣態,同時巧妙處理了建築物、交通工具、社會環境等的整體關係,對後世而言,極具考史與藝術價值。
十、〈五牛圖〉
韓滉〈五牛圖〉(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韓滉〈五牛圖〉,是現代保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被稱為「鎮國之寶」,它同時是少數唐代傳世紙絹畫的真跡之一,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
〈五牛圖〉上面並沒有作者的款印,但另有趙構、孫弘、趙孟頫、項元汴、金農等十四家的題記。
韓滉在這一幅古樸的畫作中,展現了淳樸又精湛的藝術技巧,真實地繪製了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隻,可謂表現出了唐代畫牛的最高水準。
韓滉特意著重刻劃牛的眼睛與眼眶周圍,使得牛隻望著人的炯炯目光、牛隻本有的溫和、固執、倔強的脾性給描繪得淋漓盡致。韓滉通過摹繪細節,強調了每一頭牛具備了獨特的個性,使得牠們不同的神情更加鮮明,讓觀畫者能夠明顯感覺到這五頭牛的殊異性,以及牛隻給予人的厚重感受:牠們擁有同人般的強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