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大宅門》源自北京同仁堂樂家的故事。(圖片來源:同仁堂官網)
在北京工作時,我有一個好友、同事,他的父親是公私合營以前北京《同仁堂》最後一任賬房先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的這個朋友他的母親去世後,其父病臥在床,當他出差時,我經常帶上老人愛吃的食物和水果去他家看望他父親,陪他說話,因此聽過老人家給我講過北京同仁堂樂家的往事。2001年4月中央電視臺首次播出郭寶昌的電視連續劇《大宅門》,我在海外看了視頻,感到驚奇,這裡面的故事,不就是北京同仁堂樂家的事嗎?怎麼是百草堂白家的事?再看演員陣容,更令人驚奇,居然囊括了影視界那麼多的名導演和演員。於是我開始對郭寶昌這位編劇和導演感興趣。當時我還沒有自己的電腦,還不能上網搜尋郭寶昌的有關信息。直到十多年以後,我有了自己的電腦,在網上看到了更多的信息,才解開了心中的謎團。
此文就說說郭寶昌和他的《大宅門》。郭寶昌是我的同齡人,我還比他大一些。我們那個時期的年青人,都是經歷過日本侵華戰爭,經歷過國共內戰,經歷過中國被中共統治後的政治運動洗腦,也曾經歷了中蘇友好時期和中共的文化大革命。要說郭寶昌的身世和他的佳作《大宅門》,都與這些時代背景有關。
郭寶昌出身很苦,但是他的曲折命運,又使他享受過人間的榮華富貴,人生也經歷過大起大落,他不但讀過古今中外許多名著,也見識了人間的種種恩怨情仇,這都為他創作《大宅門》奠定了紮實基礎。
要說郭寶昌的經歷,還得先簡要說說北京同仁堂的歷史。
明朝永樂年間,樂氏祖輩從浙江寧波來北京,走街串巷,搖鈴行醫。後來,清朝時,樂氏後輩樂顯揚當了太醫院吏目,到了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樂家創辦同仁堂藥室。樂顯揚的兒子樂鳳鳴,在1702年,將同仁堂遷址到前門外大柵欄,並對家族,立下訓條,以「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作為警句。雍正年間,1723年清朝欽定同仁堂為供奉清宮的御藥房。從此以後,同仁堂承辦官藥歷時188年。北京人熟知的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六味地黃丸、烏雞白鳳丸等,均為同仁堂秘方製作的有名中成藥。1907年同仁堂樂氏第十二代子孫樂敬宇(號達聰),到山東濟南創建了宏濟堂,從此以後,北京的同仁堂、濟南的宏濟堂,與杭州的胡慶餘堂,並稱為中國三大名藥店。1949年樂家第十二代子孫樂崇輝,攜帶祖傳秘方去了臺灣,到1953年在臺北創辦同仁堂。1954年北京同仁堂被中共實行公私合營,樂家的第十三代子孫樂松生,出任總經理。1954年,同仁堂建中藥提煉廠,1971年建立藥酒廠。文化大革命期間,樂松生作為資本家遭到「階級鬥爭」迫害,被紅衛兵打死。文革期間,北京同仁堂曾經停業,1979年又從新開張。
郭寶昌1940年8月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姓李,是泥瓦匠,所以他的原名叫李保常。他兩歲時父親凍餓死在北京街頭,由於家窮,生母把保常賣人,改性吳。後來被他三姨贖回,以200大洋價,轉賣給同仁堂樂家。其養母就是同仁堂的郭榕。
郭榕出身農民家庭,年輕俊俏的郭榕被樂家看中,樂家給郭榕媽500大洋,收郭榕當抱狗丫頭。當24歲的郭榕,被70歲的樂家四爺樂鏡宇招為太太時,樂鏡宇已經不能生育。郭榕以娘家要買子為理由,買了吳保常,保常又隨養母姓,改姓郭。郭榕怕在樂家大宅院裡招惹是非,先把保常寄養在她母親家,郭保常管郭榕叫姨媽,管郭榕的母親叫奶奶。後來郭榕的母親去世,郭榕才把郭保常接進樂家大宅院,樂鏡宇向樂家人公開了保常是他們的養子身份,養父十分喜愛他,給他改名叫郭寶昌,此時郭寶昌才改口管郭榕叫媽。郭榕為了培養他成為一個闊少爺,教他吸菸、喝酒、賭博、聽戲、縱容他逃學,這些都是在那種封建大家族,在舊社會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的特殊環境下的闊少爺生活。
要說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的出臺,也是歷經波折。
1949年郭寶昌9歲時,在學校開始接受中共黨文化教育。12歲他考入北京五中。他開始看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中國名著《紅樓夢》。在中共的打倒封建打倒剝削階級的宣傳下,他又受到現實主義文學影響,萌發了要寫《大宅門》念頭,他要把他知道的樂家故事,寫成小說。他在16歲時開始第一次寫《大宅門》小說。文稿被母親郭榕發現,郭榕認為家醜不可外揚,把他寫的東西銷毀了。
1959年,郭寶昌19歲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1964年他又動手寫《大宅門》劇本。不幸的是劇本被沒收,他被打成「反動學生」,他的劇本被批判,扣以「為反動資本家樹碑立傳」罪名,他被判刑3年,發配北京南口農場進行勞動改造。在南口勞動改造期間,他回北京找到養母郭榕,追問自己的身世,郭榕告訴他,他是被賣到同仁堂的。回農場後他向農場做了匯報。監管人訓斥他說:「你是吃剝削飯長大的,你骨子裡就滲透著資本主義的罪惡,你渾身都長滿了反骨,所以,出身對你沒有關係」。
1966年,毛澤東挑起的「文化大革命」爆發。「文革」中,他被罪加一等,判了個無期徒刑。在服刑期間他仍然堅持寫《大宅門》書稿。1969年他被發送到張家口4619部隊幹校監督改造,在幹校又被批鬥,他怕自己寫的《大宅門》書稿被當作罪證,自己把書稿燒了。
1973年幹校解散,他他被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工作,他又開始寫書稿。「文革」後,1979年他獲得平反,電影學院接他回校,發給他的畢業證書是1965年的。他是1973年結婚生子,1980年與前妻離婚,他的書稿又被前妻燒燬。此時他已經成為一名導演。
1980年以後,他編導了幾部電影,其中《春蘭秋菊》獲得好評。1983年他擔任了廣西電影製片廠藝術總監。他支持和提攜初露鋒芒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等,奠定了第五代導演基礎。
1984年他調到深圳影業公司,此後,編導了多部電影。他的《大宅門》最後一稿,是1994年寫的,歷時8個月,當時是54集,原名是《樂家同仁堂》,遭到樂家人反對,才改名為《大宅門》。在最初拍攝時,由於找錯了投資方,不但資金中斷,而且還使他欠債被迫停機。
在2000年,在他60歲時,製片人俞勝利找到他,告訴他央視要獨家投資,要他重拍《大宅門》,他又對劇本做再次修改,將54集改為40集。2000年8月連續劇開機拍攝。
當《大宅門》電視連續劇在2001年4月,首次在央視播出時,郭寶昌的養母郭榕已經離世22年了。她是1979年在窮困孤獨中離開這個人世的。所以郭寶昌在電視連續劇的片頭主題歌最後的一幅水墨畫中,畫的是一個下跪的人,面向大宅門的大門跪拜,他用這種方式來表示他對養母的悔愧心情。郭寶昌在同仁堂公私合營後,曾經要求養母交出家產充公,養母不交,和他鬧翻,他離家不回,當時郭榕氣的罵他是白眼狼。
電視劇《大宅門》講的同仁堂背後的故事,雖然是文學創作,其實真是七分真,三分假。劇中人物事跡在同仁堂家族中都有原型。場景,道具、時代背景都很真實。在此僅說幾個劇中人和原型人物的關係例子。斯琴高娃扮演的二奶奶,事跡和性格特點,是把樂家大院裡三代女人的精彩事,集中到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的。二奶奶的兒子白景琦的原型是樂家鏡宇。劇中李天意小少爺,原型就是郭寶昌。電視劇中的李香秀,原型就是郭寶昌的養母郭榕。郭寶昌的養父是樂鏡宇,(號達聰),他是樂家第13代掌門人,生於1872年,1954年去世,他在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所以稱七爺。電視劇中白景琦氣走三個教師的事,就是樂鏡宇小時候的事。更出奇的劇中白景琦的妹妹白玉婷,因迷上了名京劇演員萬筱菊,想嫁他不成,最後以嫁給萬筱菊的相片,而大辦「喜事」轟動京城,這也是真事,這事發生在郭寶昌的12姑身上,當時她單相思著迷梅蘭芳,相片裡的京劇演員,真人是梅蘭芳。同仁堂的大宅子,在現在北京興隆街89號,這整個一條胡同的高高灰牆裡面,都是樂家的大宅院。
前面提到,這部連續劇的演員陣容,囊括了許多名演員,原因有二,一個是劇本寫的好,央視推薦演員和郭寶昌堅持要求高水準。第二個原因前面也已經提到,郭寶昌在廣西電影製片廠時,對第五代導演的支持和提攜,他們尊稱郭寶昌為「寶爺」。當這些同行精英聽到郭寶昌拍《大宅門》新戲的消息後,由陳凱歌牽頭,紛紛要來參加友情演出,於是在友情演員中,就有了張藝謀、田壯壯、陳凱歌、何群、姜文、候詠、顧長工、呂樂、葛優等參與。而且這些人都是演配角,如張藝謀演太監李蓮英、蔣雯麗演白玉婷、陳凱歌演府衙官差、姜文演山東巡撫,田壯壯演日本軍官田木、寧靜演妓院老鴇等。斯琴高娃演二奶奶是央視推薦的,而陳寶國演白景琦,雷恪生演大管家王喜光等,都是郭寶昌親自選定的名演員。
人在世間的一切作為,都被名、利、情所驅動,而這個「情」,又演迆出了愛與恨。人性本來就有善與惡,電視劇《大宅門》,把人間的善、惡、美、醜,人的真誠與虛偽,恩、愛、情、仇,表現的淋漓盡致。郭寶昌的電視劇《大宅門》,在2013年獲得了最佳編劇獎。也是在這一年,郭寶昌的《大宅門》話劇公演。這年他還製作了一個視頻節目,即《大宅門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