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圖片來源:Pixabay)
公元1069年,北宋王朝在曠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的主持下,開始了震動朝野的「熙寧變法」。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和,不得不自請出京,懷著滿腔鬱悶憂愁到地方為官。1076年冬,蘇軾卸任密州知州,繼任的官員叫孔宗翰,出身名門,是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與蘇軾私交頗好,臨別之際,寫了幾首五絕贈給蘇軾。1077年4月,蘇軾就任徐州後,寫了《和孔密州五絕》一組詩寄給孔宗翰,共五首,其中的第三首就是今天我們要來解讀的《東欄梨花》。
《東欄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首五絕的簡單意思為:
如同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條透露濃郁的春青色;飄灑柳絮夾帶著如雪的梨花,佈滿全城。
我心緒惆悵,恰如東欄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將這紛雜的世俗人生,看得多麼清明。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梨花淡白,柳葉深青,當柳絮飄飛的時候,梨花開滿了徐州城。蘇軾是文學家,還是書畫家。這首詩的第一句以梨花的「淡白」對應柳葉的「深青」,色彩鮮亮,畫面感很強,不但準確的把握住了暮春時節梨花、柳葉的特徵,而且暗含幾分傷春之感。第二句寫柳絮隨風飄飛,梨花盛開,動中有靜,以「柳絮飛」回應「柳深青」,「花滿城」回應「梨花淡白」。這種回複式的寫法不僅不顯得重複,更增抒情之感。
景色本是無情的,但觀景的人是有情的。柳絮滿天,梨花怒放,這暮春時節的美景在青春少年看來是「桃李春風一杯酒」(黃庭堅),但在40歲的中年人蘇軾看來,卻是相當傷感的。母親、父親、妻子先後離世,政治上鬱郁不得志,春色難留,時光易逝,人生苦短啊!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帶著滿腔惆悵怔怔的站在東欄旁開得如雪的梨花樹下,人生又能有幾個清明看得這楊柳梨花?
將梨花比作雪或將雪比作梨花,在古詩中是很常見的,比如唐朝詩人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花開」,寫得充滿了驚喜與讚嘆,這驚喜與讚嘆的背後是大唐特有的大氣與豪情。蘇軾在這首詩裡前面已將傷春之意做了鋪墊,所以第三句「惆悵東欄一株雪」,「惆悵」加上這個「雪」字,明明是春暖花開,卻隱隱有幾分冷意,顯得淒清而悵然。
明朝人郎英認為第一句寫了「梨花淡白」,第三句再寫「一株雪」,重複了,所以應該把第一句改為「桃花爛漫柳深青」。清朝人俞樾站出來反駁說,第二句「花滿城」是承接第一句「梨花淡白」的,這首詩叫《東欄梨花》,如果改為「桃花爛漫」則「花滿城」就是指桃花了,不但與「一株雪」不相關,而且跑題了。
第四句則是第三句的補充說明,道出了詩人為什麼要「惆悵」。在通行的解讀文本中,「人生看得幾清明」一般解釋為「又有幾人將人生看得透徹與清明」。這種解讀,把「清明」當作詞語來解,意為「清淡明智」,蘇東坡當時內心苦悶,尋求看破與超脫,這種解釋蘊含一定的哲理,當然解得通。
由於這首詩作於4月份,正是清明時分,或許我們能把「清明」直接理解為「清明節」,可能更符合此時蘇軾的心境與本意,因為這首詩的主格調是感嘆人生的短促。1075年,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下了這麼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38歲就自稱「老夫」了,轉眼間已經40歲了,感慨自己還能有幾個清明來觀賞這東欄梨花,則是極為正常之嘆,也為這首詩再增幾分悲涼色彩。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是這首詩中的名句,很文藝,化用了晚唐杜牧《初冬夜飲》「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杜牧將雪比作梨花,感慨不知道明年是誰在此飲酒賦詩,憑欄觀雪,物是人非;蘇東坡將梨花比作白雪,感慨人生還有幾個清明可憑欄觀梨花,人生短促。
蘇軾的詩詞,雖然不全是豪放而曠達的,但像如此悲涼的卻也是極為少見。這首詩語言質樸自然,筆法細膩,感慨尤深,飽含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悟,委婉動人。
據《容齋隨筆》記載,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極為喜歡《東欄梨花》這首詩,時常吟誦,擊節讚嘆不能自已。大詩人陸游評價說,蘇東坡這兩句雖然並非抄襲杜牧,但畢竟是前人已道之句,為何張耒還如此喜歡呢?應該是和蘇東坡有同樣的共鳴和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