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共內戰期間,國軍將領的伙食。(網絡圖片)
本篇談談二戰時期的午餐肉,以及同中國抗戰的關係。
同一個坑,不能連續跌倒兩次。
美國軍需部認為,要保證士兵的正常熱量消耗,每天應該在午餐和晚餐都吃肉類食物。
不過,戰場能否搞到鮮肉是沒把握的,必須大力發展肉罐頭作為軍糧。
當時美國軍需部急需一種廉價的罐頭肉類,來裝備美軍部隊。
這種肉類第一需要有很高的熱量,可以彌補士兵每天大量的身體消耗;
第二,必須要廉價,以便大量購買;
第三,就是需要一定的保質期,最少需要保存三年,還要易於攜帶。
以上都是軍用品的基本要求;放在最後一位的是,這種罐頭吃起來至少不會讓人作嘔。
對於這四點要求,最符合的顯然不是美國現在流行的牛肉罐頭,豬肉火腿罐頭,羊肉罐頭,鴨肉罐頭,甚至火雞肉罐頭。
相比這些價格較高的罐頭,午餐肉罐頭要便宜得太多。
美國軍需部毫不猶豫的將午餐肉選中,作為美軍主力制式罐頭。買一罐牛肉罐頭的錢,可以買三四罐午餐肉罐頭,傻瓜也會選擇後者。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著名的K級口糧等戰時口糧中有午餐肉罐頭,但絕大部分午餐肉罐頭是作為非緊急時候的補給,也就是B級口糧,而不是戰鬥補給的。
美國的軍糧主要是B級,C級,K級和D級口糧。D級口糧是巧克力,C級K級口糧都是以罐頭為主,是前線作戰時候士兵們自己攜帶的口糧,是所謂應急口糧。兄弟連中,101空降師的E連空降諾曼底時,每個人攜帶3天份量的K級口糧。
這種都是冷食,可以直接冷著吃。自然,也可以給罐頭加溫食用。
一般非戰鬥期間,部隊不會吃這些口糧,而會集體供應熱餐,也就是B級口糧。B級口糧一般是美軍野戰廚房,用鮮肉或者半成品罐頭肉製作,然後送到部隊裡。
美軍作戰的歐洲,北非等地,不是因為戰爭破壞,就是本來就很貧窮,搞到新鮮的肉類是很困難的。況且,美軍在歐洲的數量巨大,僅僅諾曼底登陸的美軍就超過百萬,靠法國荷蘭的小鎮供應也是不現實的。
即便能夠買到,鮮肉難以長時間保存,必須立即食用,這樣就極大的增加了後勤部門的壓力。
於是,鮮肉自然讓位給午餐肉罐頭。幾乎所有的熱餐裡面,都有這種午餐肉罐頭。
在戰爭最高峰期間,荷美爾食品公司每週向軍方交付1500萬罐午餐肉。生產量巨大,公司24小時輪班,人休息機器不休息。而一牆之隔的屠宰場也一樣忙碌,每天都要宰殺2萬頭肉豬,同時還需要向其他屠宰場購買大量豬肉。
在戰爭期間,午餐肉罐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熱量很高,完全可以滿足士兵戰時熱量消耗。
每罐斯帕姆午餐肉重12盎司(340克),含42克蛋白質、12克碳水化合物和80克脂肪,能提供1020大卡熱量,每日所需三分之一攝入量的鹽。
眾所周知,士兵在非戰時每天消耗熱量不過2000大卡,即便戰時,也不過消耗4000大卡。
換句話說,中午和晚上兩個午餐肉罐頭,就可以完全補充非戰時的熱量消耗。自然,普通美軍士兵不可能一天只吃兩個罐頭,還有大量的餅乾,麥片,葡萄乾,水果糖,果醬,可可飲料粉和褐色牛奶糖等。
以午餐肉罐頭為主的這種軍用口糧,一天的熱量高達4300大卡,什麼熱量消耗都可以補充。
這種不起眼的午餐肉罐頭,讓美國大兵沒有得營養不良,個個膘肥體壯。不過,午餐肉除了高熱量以外,並不含其他的東西,是一種垃圾食品。如果常年吃午餐肉,會導致人虛胖,維生素缺失,會得很多疾病。
讓美國軍方沒有想到是,美國大兵們對午餐肉罐頭卻仇恨到了極點。
大蕭條時代此時早已過去,美國經濟大體恢復。美國大兵來自於社會各階層,基本的飲食還都是挺不錯的。在這些小夥子看來,只有牛扒豬扒這些紮紮實實的肉,才算是肉。所謂的午餐肉罐頭,是大蕭條時期無可奈何的垃圾食品。現在經濟已經好轉,誰還吃這種玩意。
況且,這些小夥子們也是美國國內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他們認為自己為國家賣命,至少有資格吃美國普通家庭的食物吧,怎麼用這種廉價垃圾食品來打發他們。
薩沙看過一個美國老兵的回憶錄,寫得頗有意思。
這個老兵回憶午餐肉罐頭,完全是魂不附體:歐洲很多小鎮都毀於戰火,居民不知道逃到哪裡去了,連麵包都買不到。無奈之下,我們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罐頭午餐肉。連裡的伙夫,將午餐肉同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一起煮,最終就成為一種肉糊糊。不管配菜怎麼變,都沒有別的味道,就是午餐肉味。午餐肉這種東西,吃起來根本就不是肉,而是一種肉醬麵粉味,難以下嚥。這種東西,如果平時野餐或者沒空做飯時候,偶爾吃一次還是可以的。如果天天吃這種東西,正常人是絕對受不了的。以我們為例,後來只要聞到大鍋裡面午餐肉的味道,就食慾全無,幾乎要吐了。吃了一年多午餐肉,我的戰友們都有一種午餐肉恐懼症。以為我例子,退伍以後的40多年,我從來沒有吃過午餐肉。即便在超市中看到這種肉,立即轉頭就走,看都不想多看一眼。
美軍最著名的一個午餐肉的段子,是關於艾森豪威爾的:二戰結束後,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有一次偶然碰到了荷美爾公司的總裁。艾森豪威爾斟酌了一下,詭秘地笑著說:在二戰當中,我和其他幾百萬大兵一樣,吃了我那份午餐肉。我必須坦白,我對它有過一些不厚道的評論——當時我真想槍斃了你們。現在想起來,你知道,無論如何,我得感謝你們的斯帕姆午餐肉。不過,作為前任總司令,我想你們唯一的罪過是——你們送來的太多了,似乎永遠都吃不完。
更有意思的是,不單單是美國人,中國的看法也差不多。
午餐肉在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抗戰初期,國軍曾經採購過一小批美國午餐肉罐頭,並沒有裝備部隊,主要作為一種戰略儲備。國軍湖南老兵卿伯金曾經在淞滬會戰,用重機槍擊落了一架日軍飛機。他的師長非常高興,除了獎勵給他一筆錢以外,還給整個團發了一堆罐頭,其中就包括午餐肉罐頭,讓他們大吃了2到3天。
要知道,當時國軍每天就是幾兩米飯和蘿蔔白菜,能夠吃上肉就是很大的獎勵了。但這個班的戰士居然對午餐肉罐頭不太滿意:這些罐頭都不怎麼好吃。
可見,這種午餐肉真的是不好吃。
國軍尚且如此,美國大兵就更別說了。他們一致認為,這根本就不是肉,而是不知道用什麼東西造出來的代用肉,人造肉,下水肉。
美國大兵都說:這個午餐肉公司,肯定是美國陸軍某個將軍的親戚開的。
他們還說:這種肉是比德國人的子彈,流行的性病還要可怕的東西。
美國陸軍可不會管什麼好吃不好吃。戰爭的幾年內,美軍花費高達3.73億美元,採購了7億罐斯帕姆午餐肉。如果把吃光的午餐肉罐頭連起來,可以繞地球兩圈。
萬幸的是,荷美爾食品公司對於午餐肉生產控制極為嚴格。雖然是廉價的罐頭,利潤很低,質量卻毫不含糊。
就原料的選擇上,病豬、配種豬、老母豬、黃膘肉豬,一律不會使用。選擇豬肉上,嚴格選用豬肩膀肉,並不用價格更低廉的豬頸肉。因為豬頸上有淋巴,而淋巴上面很可能有病毒和細菌。這種肉如果長期吃,容易讓食用者得病。之後每個加工過程,都嚴守質量,所有的澱粉、水、殺菌的溫度等等嚴格控制,毫不馬虎。
美軍午餐肉質量很好,無論在北非的沙漠還是在蘇聯的極地,這種肉都保存很好,不會變質。
美國大兵對於午餐肉極為厭惡,其他國家卻不是這樣。
午餐肉罐頭作為民主工兵廠的一部分,送到全世界各地,尤其是英國、蘇聯,也包括中國。
英國人在戰時飽受封鎖之苦,不要說肉類,即便雞蛋也變成了雞蛋粉,蔬菜成為每家花園裡種植的胡蘿蔔。堅硬的鱒魚乾,成為了英國人最常見的肉類。著名的記者蕭乾二戰期間就在英國,他多年沒有吃肉。停戰以後,蕭乾奉命去美國採訪,剛剛入海關,第一件事就是和一群英國記者衝到餐館,點了磚頭一樣厚的豬扒,大吃一頓。連吃了幾週,這才逐步緩過勁來,不會見到肉就走不動路了。
在這種情況下,午餐肉罐頭成為英國家庭的美食。英國餐館大多關閉,只有少數高檔餐館工作,而他們供應的肉類,就是這種午餐肉罐頭。在上流社會的聚餐中,每個參與的人一般都會帶一些食物交給女主人。如果客人能夠帶一罐午餐肉罐頭,女主人就會很高興,這是最好的禮物了。
蘇聯人也極為歡迎午餐肉罐頭。蘇聯已經飢荒橫行,普通平民以土豆充飢勉強活命。在蘇軍中,每天的食物只是黑炭一樣的黑麵包,一些農村常見的圓白菜湯,最多還有一些魚乾。美國人提供給蘇聯肉類罐頭78萬2973噸之巨,佔蘇聯生產的肉罐頭總量的17%,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午餐肉罐頭。
蘇聯士兵對午餐肉罐頭極為喜愛,他們多將罐頭和各種蔬菜、佐料熬成糊狀,然後澆在黑麵包上直接吃下。午餐肉罐頭,大大提高了蘇軍士兵的體力,對蘇軍意義極大。在著名的電影《解放》中,一個蘇軍士兵甚至把午餐肉罐頭叫做第二戰場。
至於中國人,對罐頭並不喜歡。
雖沒肉吃,但中國人對於食物的新鮮看得很重。據統計,去年美國人均罐頭消費在90公斤左右,西歐約為50公斤,日本23公斤,中國僅為1公斤。
抗戰中,美國曾經將一批午餐肉罐頭運到緬甸前線,提供給中國駐印軍。
駐印軍官兵對這種罐頭並不喜歡。之前他們吃的都是英國人提供的醃牛肉,豬肉香腸等等,都是紮紮實實的肉。他們吃的肉罐頭,也是英國的牛肉罐頭或者繳獲日本人的牛肉罐頭。這兩種罐頭,前者很鹹,後者很甜,但也是貨真價實的純肉。美國的午餐肉罐頭,同這些牛肉罐頭比起來,就是一個天一個地。
倒是1945年中印公路開通以後,一批午餐肉罐頭運到中國國內,交給國軍部隊,才有完全不同的評價。國內的國軍戰士基本一個月吃1到2次肉,這個肉不是大塊肉,而是肉絲或者肉末。主食一天只有1斤多米,副食就是白菜豆腐,根本不夠吃。根據美國軍官檢測,中國國內的士兵,幾乎百分之百嚴重營養不良。尤其抗戰後期,人人身體衰弱。在著名的常德會戰中,後來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曾經奉命連續急行軍,攻擊日寇。沒想到,急行軍期間生病掉隊甚至死亡的士兵,和作戰傷亡差不多。打仗的時候,國軍官兵體力不支,衝鋒都追不上日軍撤退,戰果不佳。就是因為長時間的熱量大虧欠,身體的脂肪基本都消耗光了,體質極差。
那麼,本來吃蘿蔔白菜和粗米飯的國軍士兵,現在居然能夠吃上午餐肉罐頭,自然是狂喜不已。
在這些士兵眼中,這種午餐肉絕對是無上的美味。只是,由於運入的罐頭很少,能夠吃上午餐肉罐頭的,基本都是國軍的主力部隊,而且也是偶爾吃一頓而已。
午餐肉罐頭,也是中國抗戰的一個功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