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次全球招募5千多名博士後,外界質疑是變相「千人計畫」。(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7月31日訊】剛剛走出全城封控陰影的上海最近又傳出全球招募五千多名博士後,這是連續第二年這樣做。但外界質疑這種做法無法讓人才資源得到良性配置,甚至有變相成為千人計畫的嫌疑。
最高年薪可達70萬元人民幣,還可能有自有公寓或住房補貼!這在當前就業形勢極為緊張的中國人才市場上,無疑極具誘惑力。
據中國官媒光明網的消息,本次上海市招聘的博士後職位年薪中位數也在30萬元。這次招募的博士後崗位總數為5157個,涉及123家企事業單位的259家博士後站點,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商飛等一大批國內頂尖科研機構、高校和全球頭部企業。
人才使用與人才分配問題
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的華盛頓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認為,吸引全球人才回國效力,對於提振地方經濟的好處不言而喻,但集中招募的行政手段未必有利於人才的使用,重要的還是依靠市場,「就是用人單位通過市場告知,我們確實需要這樣一個位置或領軍人物,然後通過競爭上崗,這樣的話,可能更有利於人才的吸引,和後續讓人才發揮其作用,人盡其用。」
李恆青的很多同學和朋友都在美中兩國的科技界工作,常年與他們保持溝通,讓他熟悉美中人才交流的情況。
畢業於復旦大學的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中心教授夏明則認為,上海大規模集中招聘博士後是一種人才虹吸現象,不利於人才的分布,「人才不僅會直接給社會做出貢獻,而且還應該有發散效應,能夠帶動各地的科技、教育和經濟發展的效應。」
他舉例說,美國任何一個縣都有自己的大學,而中國在縣級的地方上則幾乎沒有大學,這些地方很難培養自己的高質量人才,「尤其大都市對全國人才的掠奪性消費,對中國科技的長期發展其實是一個致命的誤區。」
中國各地近年來,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都在爭奪以博士、博士後為標誌的高科技人才。據中國官媒《人民日報》2017年的報導,廣東省2018—2022年就計畫招募博士和博士後5萬人,比此前的存量翻一倍,預計省級資金投入共63億元。
另據《青島日報》報導,青島市今年5月提出人才計畫,對博士後進入站點給予生活補貼每月7000元;出站來青留青工作的,給予25萬元安家資助,到企業工作的,提升至最高40萬元。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人才招募計畫都主要發生在經濟發達地區。
C位真的是C位嗎?
光明網在報導上海招募博士後的消息時,用了「C位以待」的標題,並且強調,這些招聘單位都是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高端科研平臺。
夏明指出,集中以「博士後」的職位來招聘高科技人才,對人才的後續發展未必有利。他分析說,博士後一般可以看作是人才的蓄水池,用人單位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讓年輕的博士在博士後期間出一些成果,為他們進入正規的職業序列做準備。現在上海大量招聘博士後,這些人才從用人單位得到的回報和協助比正式的職位要少很多,「如果你是招聘一個助理教授,你會跟他建立一個長久的關係,你會培養他,並且對他進行投資;但如果只是一個博士後,就沒有這種長期的配套的培養體系,而更多的只是你現在有知識,我用你。」夏明把對這種博士後制度的濫用稱為對人才的掠奪性使用。
這次上海的招募還強調「全球」的特點;其中,面向美國、英國、德國的崗位位列前三。這引起了外界對中國是否在延續千人計畫的擔憂。
北京多年以來通過「千人計畫」招聘海外高層次人才,被外界認為其中可能涉及非法技術轉讓,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引起了警惕。由於受到西方國家的抵制和壓力,北京官方現在很少再提「千人計畫」。
但李恆青認為,「千人計畫」背後的思路還在,「中國這些年一直沿用的一種思路是所謂後發優勢,表現出來就是像彎道超車這樣的口號,這些思路已經根植於中國政府的這套體系和民營經濟的很多地方。」他分析說,從上海這次的做法和各地類似的做法可以感覺出這種思路的影響力,「實際上它就是千人計畫的改頭換面後的新形式。我的觀點就是,從長遠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立國之本。」
李恆青補充說,這些人才被招聘回去後,也會發現國內的環境不利於自身的成長。習近平一直在說要為黨育人、為國立才,這種人才標準並不鼓勵獨立思考,很難產生公平競爭的環境。
原文標題:上海再次全球招募5千名博士後 引人質疑是變相「千人計畫」
版權所有 ©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臺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