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黨旗——青天白日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青天白日」是中國國民黨黨徽及中華民國國徽的設計主題,亦是中華民國國旗的組成要素。
中國國民黨黨旗——青天白日旗,最早的樣式出自孫中山摯友陸皓東之手。
陸皓東,廣東香山富家子弟,與孫中山是幼年玩伴、同學。陸、孫兩家相距不遠,二人年齡相近,性情相似,結為摯友,還一同參與了基督教。清光緒九年(1883)秋,孫中山由美國檀香山回國返里,在鄉間宣傳政治改革,抨擊清廷腐敗和民俗不良。陸皓東深受影響,讚佩不已。
「青天白日」亦是中華民國國旗的組成要素。(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自始至終,陸皓東都是孫中山的堅定支持者。孫中山籌備興中會,陸皓東首批入會。孫中山海外宣傳革命,陸皓東捐贈父親的遺產做經費,孫中山謀劃廣州起義,消息走漏,兩廣總督譚鍾麟(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父親)派大批軍警到處搜捕革命黨人,陸皓東因「奸人告密,毅然返回銷毀革命黨人名單,不幸被捕,受盡酷刑,英勇就義」,年僅27歲。
孫中山委託陸皓東設計旗幟
國父孫中山先生,國民黨先總理。(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895年,孫中山約集陸皓東等人準備廣州起義,認為「我等倡議革命,旨在倒清立國,遲早而已,必有成功日,當今世界各國皆有國旗,以資國家的象徵。舉義在即,亦應預謀此事,以代滿清之黃龍旗」,於是就請陸皓東設計一個醒目旗幟。
陸皓東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出來什麼圖案最能代表大家革命信心和力量。有一天清晨,他在四合院院子裡散步,看到天井初升的朝陽,這一片輝眼光芒,給陸皓東帶來心中滋生起了天人合一的靈感,於是他設計青天白日旗。大家都很滿意這個圖案,於是就定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興中會最早使用「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軍旗,先後在第一次廣州起義、庚子惠州起義及在南洋創立中和堂時使用過。後來各地革命黨人起義多次使用。辛亥革命後,被南京臨時政府作為中華民國海軍艦艏旗。在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中,規定以青天白日旗為軍旗。
孫中山力主青天白日旗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力主青天白日旗。(網絡圖片)
中華民國民國初創之際,參議院議定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主張的青天白日三色旗只是作為海軍旗,另以十八黃星旗為陸軍旗。
孫中山作為臨時大總統,對國旗問題發表了他的意見。1912年1月12日,他在寫給參議院論國旗的信中,反對以五色旗為國旗,主張在民選議會產生後由國民公決。
身為大總統,孫中山力主青天白日旗,但主張並沒有得到參議院多數的贊同,所以只能作為海軍旗,而不能成為國旗。對於這一結果,他雖然不滿意,但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後來,由繼承興中會的中國國民黨沿用為黨旗至今。旗面作藍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圖案。
「青天白日」的涵義
「青天白日」是中國國民黨黨徽。1925年後,國民政府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國旗。
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
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國為遠東大國,日出東方為恆星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
白日光芒尖鋒,示革命進銳。
孫中山將叉光解釋為十二道光芒,以代十二時辰,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更鼓舞國人時刻精進奮鬥與時俱進,同時象徵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