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作家安妮 ·埃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圖片來源:諾貝爾官方推特)
【看中國2022年10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姿綜合報導)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Literature)當地時間10月6日下午13點揭曉。瑞典文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安妮 ·埃爾諾(Annie Ernaux),以表彰她「揭示個人記憶的根源、疏離感和突破集體約束的勇氣和敏銳洞察力」。埃爾諾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
法國女作家安妮 ·埃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文學院、諾貝爾官方表示,法國作家、文學教授安妮艾諾以敏銳觀察力,在其作品結合歷史和個人經驗,運用不同角度審視社會上不同性別、語言和階級層面存在巨大差異的隔閡,探討人性的方式發人深省,故頒文學獎予以肯定。
法新社評論稱,安妮 ·埃爾諾(Annie Ernaux)通過一系列基本上是自傳體的作品,為一個戰後隨着法國社會的動蕩而發展的女性的私密生活製作了一幅出色的透視圖。
安妮 ·埃爾諾在獲獎後告訴瑞典電視台SVT :“我認為獲獎是一個巨大的榮譽,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責任,是諾貝爾獎賦予我的責任。」
她補充說:“這是為了見證(......)一種與世界有關的公平、正義的形式。」
安妮·埃爾諾(Annie Ernaux)是當代法國文壇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女性作家,有30多部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講述她自己在20世紀60年代非法墮胎經歷的《發生》(Happening),以及探討1941年至2006年這個時期的《悠悠歲月》(The Years)。《悠悠歲月》一書被許多人看作是埃爾諾的代表作。
據法新社,作為一個自稱是左派的作家,埃爾諾得到了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滋養,她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了布爾迪厄斯社會學,使她能夠意識到自己從1950年代進入私立學校起就在啃噬着她的“社會弊病”。
1940年9月1日,埃爾諾出生於法國濱海塞納省的利勒博納,父母在諾曼底的小城伊沃托開了一家咖啡食品雜貨店,她在那裡度過童年,儘管家境貧寒但刻苦學習。
安妮·埃爾諾先後就讀於魯昂和波爾多地區的大學,於1971年獲現代文學高等學位。安妮·埃爾諾在獲得教師資格證書後,從1967到1975年在中學任教,從1977年起在法國遠程教育中心工作,直至2000年退休。
百年諾貝爾文學獎
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簽署了最後的遺囑,以其遺產作為基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諾貝爾獎在1901年創建,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文學與和平方面的獎項。
諾貝爾一生熱衷於文學,擁有一個由「豐富而廣泛的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組成的圖書館。諾貝爾本人精通英語、法語、德語、俄語和瑞典語。
諾貝爾文學獎每年由具有百年歷史的瑞典學院頒發,一個由18名文學學者、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和瑞典作家組成的精英團體。
風雨百年,泰戈爾、羅曼.羅蘭、葉芝、蕭伯納、海明威、莫言……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作家用身心去感受、用筆觸去表達的多變魅力時代。所有這些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一起構成一個經典文學的世界。
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了118次。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7次頒給女作家。瑞典學院一位院士的丈夫、法國攝影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的性侵醜聞之後,瑞典學院2018年曾暫停該獎項的頒發。
在整個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獲獎者是多樣化的。最初的獲獎者(1901年)是法國散文家、詩人蘇利.普魯多姆(Sully Prudhomme)。去年(2021年)的獲獎者是坦尚尼亞出生的英國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其獲獎原因是他「毫不妥協、富有同情心地對殖民主義的影響以及處於文化與大陸鴻溝之中的難民命運」的持續關注。
另外,著名美國創作歌手鮑勃·迪倫也在2016年拿下該獎項,因為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中國作家莫言曾在2012年榮獲該獎。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也曾於2000年獲獎。
除了榮耀之外,獲獎者還能獲得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根據瑞典學院的規定,該獎項授予「在文學領域中,朝著理想方向創作出最傑出作品的人」。獲獎者的頒獎儀式將於12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近十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以下為近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2021年:坦尚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獲獎理由:「毫不妥協但卻富有同情心地洞穿了殖民主義的影響,同時關注被夾在不同文化和地緣鴻溝間難民的命運」。代表作品有《天堂》《啟程的記憶》《來生》。
2020年: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理由:「她用無可辯駁的詩意嗓音,以樸實的美感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代表作品有《阿喀琉斯的勝利》《野鳶尾》。
2019年: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獲獎理由:「他兼具語言獨創性與影響力的作品,探索了人類體驗的外圍和特殊性」。代表作品有《罵觀眾》《卡斯帕》《試論疲倦》。
2018年: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丘克。獲獎理由:「她敘事中的想像力,充滿了百科全書般的熱情,這讓她的作品跨越文化邊界,自成一派」。代表作品有《鏡子裡的城市》《太古和其他的時間》《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2017年: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獲獎理由:「在偉大情感的小說世界中找到現實世界與虛幻深淵的連結」。代表作品有《長日將盡》《別讓我走》《被埋葬的記憶》。
2016年: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獲獎理由:「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代表歌曲有《答案在風中飄》《時代在變》《像一塊滾石》。
2015年: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理由:「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代表作品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2014年: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獲獎理由:「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代表作品有《星形廣場》《暗店街》《青春咖啡館》。
2013年:加拿大作家愛麗絲.門羅。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代表作品有《逃離》《快樂影子舞》《愛的進程》。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獎理由:「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代表作品有《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
以下是有關諾貝爾文學獎的一些基本數據:
1901至2020年間,共授出114個諾貝爾文學獎(除卻下列年份:1914、1918、1935、1940、1941、1942和1943)。
與其他諾貝爾獎項不同,自1901年以來,文學獎僅有四次被分享。
共有118名作家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從未有人獲得一次以上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使用語言最多的為英語(31),緊隨其後的是法語(15)、德語(14)和西班牙語(11)。所有獲獎者中僅兩位是華語作家。
共有16位女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如下:1909–Selma Lagerlöf,1926–Grazia Deledda,1928–Sigrid Undset,1938–Pearl Buck,1945–Gabriela Mistral,1966–Nelly Sachs,1991–Nadine Gordimer,1993–Toni Morrison,1996–Wislawa Szymborska,2004–Elfriede Jelinek,2007–Doris Lessing,2009–Herta Müller,2013–Alice Munro,2015–Svetlana Alexievich,2018–Olga Tokarczuk,2020–Louise Glück
拒絕接受文學獎
據統計,共有兩位獲獎者拒絕接受文學獎: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里斯.帕斯捷爾奈克(Boris Pasternak,代表作:《日瓦戈醫生》)一開始接受諾貝爾文學獎,後來其國家(前蘇聯)要求他拒絕領獎。
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婉拒文學獎,因為他一直拒絕接受所有官方榮譽。